nh1

“工程确定性”落到纸背与现场——专访北京华禹润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志贺

栏目:行业   作者:聂荌    发布时间:2025-11-14 16:45   阅读量:5134   会员投稿

记者:祁文卓

北京初冬的早晨,会议室的窗沿泛着微冷的光。北京华禹润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志贺把几套专项施工方案、审查留痕页与参数对照表依次展开,笔尖在“边界条件”“触发阈值”“留痕证据”上轻点。他说,工程管理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把每一次判断放回可验证的坐标系里;坐标的三条轴分别是标准、数据与现场。

与他对谈,很少听到夸张的词。更多是清晰的逻辑:先界定问题,再明确边界,然后把过程留痕。这样的表达,来自多年贴着现场的技术训练。我们以“场景复现”的方式进入这次专访:一份专项施工方案刚完成内部自检,他先看参数与规范条文的映射是否充分,再看“停—看—问”的触发点是否在高风险工序前置,最后核对复盘机制是否能把整改结果回灌进模板与标准库。节奏并不快,但每一步都有落点。

他把工程治理概括为“可度量、可追踪、可复制”。“可度量”对应参数化的理解:比如临时支护刚度、基坑降排水规模、模板与混凝土强度、回填分层与压实等——这些高频参数必须与国家、行业、地方条文建立稳定映射;“可追踪”依赖过程留痕,从会审纪要到旁站记录、从见证取样到版本指纹,形成一条能被审计的链路;“可复制”则是把一次性的好做法沉淀为可推广的工具包和流程卡。

谈到工具,他挑了两支代表性的原创性成果来解释其方法论的落地路径:其一,“一种水利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参数合规校核系统”,在提交的专项施工方案上建立“参数—条款—边界条件”三元映射,自动提示冲突点与缺口,支持条目引用与优先级排序;其二,“基于SCADA遥测的水电机组检修与运行风险评估软件”,用实时与历史数据刻画设备状态,把检修窗口期与运行长尾风险可视化,前移“异常识别—处置决策”的触发点。两项成果先后完成对外授权合作——前者服务于咨询评审与流程治理,后者用于运行与检修风险评估——他强调,授权并不意味着“交钥匙”,而是把工具带入真实工况,接受多工况、多约束的打磨。

“趋势映射”的话题自然而然被提起。城市更新与防灾减灾叠加、河湖生态修复与泵闸协同运行并行,让工程场景更复杂,治理边界更细。肖志贺认为,行业的主旋律会在未来几年持续围绕两点:质量治理的证据化、风险管理的前移。“证据化”不是堆文件,而是把决定与结果绑定到可复核的指向;“前移”不是过度谨慎,而是在关键时窗前设置清晰的触发机制,让停、看、问成为肌肉记忆。他举了一个典型细节:很多返工来自“概念共识但参数不一致”,因此把“参数解释的一致性”提前到会审前,能极大减少后段扯皮与变更。

他并不回避行业常见的争议:标准是否会抑制灵活性?“真正的创新应该能在标准的坐标里被表达,”他给出回答——标准提供边界,创新定义路径;如果一种方法说不清条款对应、给不出边界条件,它就难以被复制,更难以在多地区、多代际的设施上稳定运行。这种“冷静纪实”的表述风格,也体现在他对团队建设的要求上:写作要“先事实、后判断”,问答要“先证据、后观点”,沟通要“先定义、后推演”。

把话题继续拉回现场,他更愿意说“老实”二字——“老实的系统不会自欺”。一份方案,先要能明确参数来源与适用范围;一个流程,必须能在关键节点触发可操作的停—看—问;一次整改,要能有完整的回灌路径。工程管理的“聪明”,不是把环节变得花哨,而是把因果关系写得朴素、证据链搭得扎实。值得注意的是,他把“差异签名”作为常用手段:在不同地区实施细则不一致时,系统会生成结构化的差异说明,提示冲突点与推荐优先级,让跨区域项目不至于落入“套用外地指标”的陷阱。

谈及对外合作,他坚持把“共建”作为关键词——无论是与技术公司联合部署,还是与咨询机构嵌入工作流,流程设计从来不是一次性动作,而是基于反馈的连续迭代。他会在合同里明确“证据回灌”的约定:使用反馈的格式、异常工况归类的方法、条款补丁的节奏、版本溯源的口径。这样,工具才不至于“离心”,组织也能在“稳健推广”的节奏里不断增强免疫力。

我们也聊到了人才与组织。对于入行不久的工程师,他给的建议很简单:先学会“把话说清”。说清,不是写华丽的辞藻,而是写得能被同行复核、能被外部审计;说清,不是追求“看起来正确”,而是“可以验证地正确”。组织层面,他主张把分散在个人经验里的“窍门”提炼为流程卡和模板,在制度里固化起来。他承认,这需要耐心,也需要取舍——把流程“收紧”的同时,要让工具“足够好用”,否则再正确的规范,也会在繁忙的现场被绕开。

采访尾声,话题落在“确定性”。工程是一种公共品,越靠近民生安全,越要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确定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对边界与证据的尊重。肖志贺说,他最喜欢在方案封面写下“证据优先”四个字——不是口号,而是一种约束,把每一次判断都放回可被追溯的链条。转念又补了一句:做工程的人,少说“惊艳”,多做“可复用”。这话不热闹,却有分量。

走出会议室,窗外的光更亮了些。把“工程确定性”落到纸背与现场,听上去像一个宏大的命题;但在这位技术实践者的语境里,它被拆解成一个个具体动作:参数的一致解释、条款的清晰指向、流程的可触发留痕、反馈的制度化回灌。正是这些朴素而稳定的步骤,推动着水利与市政工程管理走向更踏实的高质量发展。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