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黄飞剑:审因论治,“揪”出萎缩性胃炎患病根源

栏目:行业   作者:王廖    发布时间:2024-09-18 11:05   阅读量:19037   会员投稿

白天出诊,夜晚整理病案,这是东城中医医院副院长黄飞剑自临床以来始终保持的习惯,也是其恩师-著名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传授的方法。这一习惯至今已延续三十多年,是黄飞剑对中医治学的态度,更是对恩师“态靶因果”学术理论体系最好的实践。





时间回到1995年,黄飞剑参加了一次中医进修班,结识了当时的授课老师仝小林教授。也正是这堂课,改变了黄飞剑的中医道路,甚至是一生的命运。




黄飞剑恩师 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


此时仝教授的“态靶因果”思想已初具雏形,并得到了临床验证,年轻的黄飞剑在这次进修中被这一学术理念深深打动,每次下课都会跑到老师面前请教问题,仝小林也十分欣赏这位聪明好学,颇有悟性的杏林新秀,终于在进修班的尾声向黄飞剑递来橄榄枝,自此黄飞剑正式拜其为师,成为了仝教授学术大弟子,也是其第一位入室弟子。

黄飞剑回忆,得恩师面授机宜之初,自己既紧张又幸福,前者在于老师对待学术十分严苛,不仅要求弟子熟读经典,还要求大胆创新;而“幸福”则是因为老师的教学水平之高,黄飞剑总结为“三好”,即好学、好用、好效:好学指的是老师讲话通俗易懂、深入简出,好用指容易上手,即学即用,而好效则说的是疗效突出。在恩师的悉心教导下,黄飞剑的进步可谓竿头直上,一日千里。





黄飞剑协助仝小林院士编著的中医书籍


时光荏苒,如今的仝小林教授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黄飞剑也由当年的岐黄新人成长为年逾六旬的老中医。三十年师徒之情,积累的不止是岁月,更是黄飞剑对仝小林院士“态靶因果”学术理论体系的传承和自己在中医临床上深厚的积淀。

黄飞剑介绍,“态靶因果”的核心在于审因论治,其灵感来自于《黄帝内经》中“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经文。疾病于人体发生、转变和发展必有其当下症状和根本原因,但如果只针对症状入手,不能究其根本,则难以根除疾病。因此《黄帝内经》早有“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的内容。





提起刚刚接触这一学术思想之初,黄飞剑尚未完全参透其中真谛。一次黄飞剑接诊了一位严重便秘的患者,他以大黄、旋复花等药剂施治,患者便秘有所改善,但只要药停,症状立刻恢复。百思不得其解的黄飞剑请教了自己的恩师,仝院士教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寻找病因,才能标本兼治。经过黄飞剑教授的仔细审因,发现“寒”“湿”过重导致患者气血两虚、脾胃运化失调才是病因,他立刻调整思路,以黄芪、党参、陈皮、法半夏、火麻仁等为其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不久患者便秘症状消失。这一案例让黄飞剑茅塞顿开,自此参悟到了“审因论治”的重要性。





黄飞剑协助仝小林院士编著的中医书籍


此后的数十年间,黄飞剑的医学视野愈发开阔,自然地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了更广泛的疾病诊疗之中。近年来,特别是在面对萎缩性胃炎这一日益高发的胃部疾病时,他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力求通过“审因论治”为患者带来福音。

据黄飞剑介绍,大多数人的胃病都是从浅表性胃炎开始,随后发展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如不及时治疗则会演变为不典型增生,直至胃癌。因此,应究其因研其果,从因果两方面同时治疗,方可消除疾病产生的根源,避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黄飞剑指出,萎缩性胃炎通常在饮食冷热无度、情绪抑郁及久病体弱人群中较为常见,对于此类病症的诊断,一般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西医胃镜报告来综合判断。在从医三十多年里,黄飞剑经常和脾胃病患者打交道,看的多,经验也足,通常一看面相即能大致辨别患者是否有脾胃疾病。在临床工作中,黄飞剑将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总结为4个字:“寒、湿、瘀、热”,常见的表现有胃部疼痛(寒),脘闷灼热、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湿),胃胀(瘀),胃脘灼痛、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热)等。

针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黄飞剑依旧承袭“态靶因果”体系,着重“双方”治疗,一个是病因方,一个是靶方,即标本兼治,症因俱消。





病因入手,黄飞剑通常根据形成萎缩性胃炎的四类根源,进行针对性配伍,从源头上斩断疾病的产生。如发病原因为“寒”者应予祛寒,为“湿”则燥湿,为“瘀”则化瘀化气,为“热”则化热。黄飞剑提醒,有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是两种以上病因所引起,在治疗时应同时进行调养,效果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靶方入手,黄飞剑会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针对萎缩性胃炎患者具体的临床症状进行施治。例如胀气、反酸、烧心等症,他常用煅瓦楞子、薏苡仁等药进行精准的对症治疗,快速缓解病症对人体的影响。





此外,这一治疗思路不仅适用于萎缩性胃炎,对胃、肠溃疡和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亦是同理。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上述症状严重的疾病,黄飞剑会根据“重剂起沉疴”的治疗策略,加大相关药物剂量,以避免“矢虽中的”而“力不及彀”,即药虽对证但用量不足,不见效果的情况。因此,中药用量的决定,要根据患者个体,综合考虑,必要时可大胆创新,打破常规。

黄飞剑提醒,中医视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健康直接关系到气血的生成与转化,调理脾胃不仅是治疗胃病的关键,也是中医整体治疗理念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正值三伏时节,脾胃疾病多发,患者平时可多进行穴位按摩,如天枢、关元、内关、足三里等,或饮用代茶饮来调养脾胃。其中,胃热者宜饮金银花、玫瑰花茶,胃寒者适饮薏米、茯苓佐以红茶或绿茶。此外,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心情愉悦也十分重要,如遇严重胃部不适须立即就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