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水井坊周苑忻:传承600年酿酒艺术的守护者

栏目:行业   作者:王翦    发布时间:2025-02-25 16:14   阅读量:16626   会员投稿

在成都锦江河畔,水井街酒坊遗址的窖池中,六百年的微生物菌群仍在繁衍生息。这座活态传承的酿酒遗址,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更映射出中国白酒企业在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之间的智慧抉择。而多年来,已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成功案例的水井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上已构建了一个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共生的鲜活样本。

水井坊的古法酿造技艺犹如一本活态典籍,完整保留了"泥窖固态发酵"的核心工艺。从润粮拌料到摊晾下曲,从入窖发酵到蒸馏摘酒,十八道传统工序在现代化车间里依然清晰可见。酿酒师们遵循"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口诀,用指尖感受糟醅的温度变化,这种源自明代的感官检验法,在精密仪器林立的今天依然不可替代。

在传统师承制度基础上,水井坊建立了"非遗传承人+科研团队"的双轨培养机制。国家级酿酒大师每周开设"窖池讲堂",年轻技师既要掌握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又要练就"观花摘酒"的绝活。这种古今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传统技艺获得了现代科学的注解,也让科技创新扎根于文化土壤。

水井坊非遗保护中心的数据舱内,3D建模技术正在复原古代酿酒场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解析着窖泥微生物群落。当红外光谱仪检测基酒成分时,老酒师仍会轻嗅陶坛判断酒体老熟程度。这种传统经验与科技手段的互证,构建起白酒品质的双重保障体系。

在品牌传播层面,水井坊将非遗元素转化为现代美学符号。生肖酒具设计融入蜀绣纹样,电子酒票应用区块链溯源技术,高端品鉴会以东方美学重构传统品酒仪式。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解构,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新诠释文化基因。

此外,水井坊创造性地搭建了"遗址-博物馆-体验中心"三位一体的文化场域。游客可以触摸明代窖泥的温润,在AR技术中穿越古代酒肆,与古人先贤探讨美酒文化。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静态展示的局限,让非遗文化在互动中完成代际传递。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的非遗保护战略更具深意。早年间,水井坊就成立了白酒行业第一支非遗保护基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水井坊非遗新生专项基金。基金会以专业的运作机制,致力于通过拉近漆艺、陶艺等非遗(文化)与大众生活的距离。近年来,水井坊非遗新生专项基金还支持了锦江区“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共开展7场活动服务人数5000余人。这种跨界融合的商业实践,正在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水井坊对传统酿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站在商业与文化的十字路口,水井坊的非遗传承之路揭示了一个本质规律:传统工艺的永生,不在于博物馆式的封存,而在于持续的价值创造。当老窖池飘出的酒香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当非遗技艺转化为文化创造力,中国传统工艺便获得了真正的生命力。这种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进化的智慧,或许正是文化遗产与商业文明共生的最佳注解。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