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瞿安柱: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剖析与防治路径探索

栏目:行业   作者:田单    发布时间:2025-02-27 10:35   阅读量:17246   会员投稿

瞿安柱同志长期在反腐倡廉建设研究领域,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行业内久负盛名。他将研究目光精准投向工程建设领域,直言该领域已然成为腐败问题的高发区域。工程建设项目资金规模庞大、建设周期漫长,且参与主体众多,情况复杂,使得一些人有机可乘,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严重破坏行业秩序。

瞿安柱同志深感责任重大,展开全面深入的调研,撰写了这份极具价值的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研究报告。报告深度剖析腐败产生的根源,多角度呈现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并结合实践经验与专业思考,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治举措,旨在为整治工程建设领域的不良风气、营造健康有序的行业环境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腐败滋生的深层原因

(一)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工程建设领域的制度存在明显短板。在招投标制度执行过程中,资格预审标准不够明晰,评标方法缺乏科学性,难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监管机制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各监管部门职责边界模糊,导致监管存在空白与重叠,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空间。

(二)权力运用不当

部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未能坚守职业操守,将手中权力用于谋取个人私利。在项目审批、工程发包、款项拨付等关键环节,为个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当利益,进行利益输送,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三)监管效能有待提升

监管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缺乏深度和持续性。日常监督检查常流于表面,未能充分借助信息化等先进监管手段,难以察觉隐蔽性较强的违规行为。此外,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无法形成有效震慑,致使违规问题屡禁不止。

二、腐败行为的多样表现

(一)招投标环节存在违规操作

在招投标过程中,部分单位和个人采用不正当手段干预结果。他们相互串通,进行围标串标,故意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排挤其他潜在投标人;还有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标底信息,提前谋划,违规中标,使招投标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本意。

(二)施工环节存在偷工减料问题

在施工阶段,一些不法人员为追求高额利润,利用职务便利虚报工程量,编造虚假施工记录,套取工程款项。在材料使用上,以次充好,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给工程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三)验收环节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工程验收时,部分单位和个人与验收人员勾结,伪造工程质量合格资料,隐瞒工程实际存在的问题,骗取工程款。本该严格把关的验收环节,沦为形式主义,让不合格工程得以蒙混过关。

(四)财务管理环节存在漏洞

在财务管理方面,违规设立账外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将单位资金转移用于违规支出。挪用工程建设资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把本应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满足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需求,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构建全方位反腐防线的策略

(一)优化制度体系

加强工程建设领域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招投标制度,细化资格预审、评标定标等环节的操作规范,确保招投标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健全监管机制,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建立协同监管模式,消除监管漏洞。

(二)强化监管力度

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大检查频次和深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

(三)提升廉洁意识

持续开展廉洁教育活动,通过专题培训、案例警示、廉政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提高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价值观,从思想根源上抵制腐败诱惑。

(四)严格责任追究

建立健全责任倒查机制,对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违规问题,无论涉及何人,都要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将责任追究结果公开,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和问责氛围。

四、结论

瞿安柱指出,工程建设领域的违规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与效率,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管力度、提升廉洁意识、严格责任追究等多方面措施,才能有效遏制该领域的不良现象。同时,要认识到整治违规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高效规范的工程建设环境,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