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深度 | QIAI完成首轮融资,背后是企业AI市场的万亿蓝海

栏目:行业   作者:公孙喜    发布时间:2025-05-08 17:09   阅读量:13577   会员投稿

【新浪科技记者 北京报道】5月8日,中国企业级AI赛道迎来重要时刻。一站式AI智能体平台QIAI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首轮融资,投后估值超2亿元。与此同时,平台预览版也同步上线,向企业用户开放注册和使用。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QIAI从概念验证走向产品落地,也预示着ToB智能体产品体系在中国本土的加速成型。

此轮融资由产业资本与知名机构联合领投。据接近交易人士透露,投资方普遍将QIAI视作“未来企业AI基础设施的雏形”,其模式本质上是以插件化方式重构AI在企业中的部署、使用与执行逻辑,成为“企业侧的AI App Store”。

image.png

平台之变:AI从“工具”走向“基础设施”

传统企业AI应用普遍面临两个难题:要么模型先进但难以落地,要么功能简单却缺乏场景深度。而QIAI选择了一条结构性路径——不再单点开发,而是构建标准化平台,以“知识库+智能体+插件市场”三层架构,承接企业对智能化的全面需求。

在QIAI平台中,企业无需搭建模型或编写代码,只需用自然语言配置,即可一键创建自己的AI智能体。平台已预置包括文档生成、平面设计、财务问答、人力招聘、数据分析、会议纪要、外文翻译等多个任务插件,支持网页端、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场景的即时调用。

更关键的是,这些AI应用能力都可挂载企业私有知识库,具备语义理解与上下文记忆,从而实现从“单次问答”向“多轮业务协作”的跃迁。

“这是企业AI的一次范式转移。”多位产业分析师指出,QIAI实现的不仅是接口打通,而是将AI能力原子化、模块化,并以系统化方式嵌入企业业务流程之中,真正走向“AI生产力平台”。

资本押注:AI能力的“第二层闭环”

资本的追捧背后,来自于对“AI应用层市场尚未饱和”的判断。

当前,中国大模型生态已步入百模竞发阶段,但真正实现企业落地的项目仍寥寥可数。多数企业难以“用好”AI的核心瓶颈,并非算力或算法,而是缺乏可插即用的智能能力层,QIAI正是对这一结构空白的响应。

据QIAI CEO 先越披露,其平台首批预置应用均已完成对接API与向量知识库管理能力,具备高复用性与低边际成本。未来每月将推出5~10款插件,持续迭代企业办公与业务核心场景。

“这不仅是一个产品项目,而是一个平台生态的起点。”某头部投资机构合伙人表示,QIAI正通过“应用能力组件化”搭建起企业AI基础市场。“如果它能掌握AI在企业端的调用入口,就可能重构ToB软件栈的底层逻辑。”

市场空间:中国AI应用的“黄金十年”

据中国信通院与艾瑞联合预测,到2027年,中国企业AI应用市场规模将突破3.2万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34%。尤其在ERP、CRM、人力、财税、运营等中后端系统中,AI智能体逐步成为取代流程自动化(RPA)和规则系统的下一代基础能力。

从政策视角看,2024年国务院多次提出推动AI在制造业、服务业与政务系统中的场景化应用。QIAI此类“低门槛+深场景”的智能体平台,具备强烈的政策与产业同步性,成为资本与产业联合探索的天然接口。

前景展望:第二轮融资已在推进

据悉,QIAI团队已同步开启第二轮融资谈判,目标融资额与首轮相比将显著扩大,多家境内外机构已进入尽调流程,计划于2025年8月前后完成交割。

业内人士分析,QIAI下一阶段的看点将集中于三大方向:一是平台侧的规模化:如何进一步扩展插件生态与模型兼容能力;第二,服务侧的通用化:是否能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复用与定制;最后是技术侧的私有化:如何提升大模型在本地化与数据安全层面的适配。

更长远来看,QIAI代表着中国本土企业在AI平台化道路上的一次“路径自信”尝试:不是跟随硅谷技术路线,而是扎根中国企业场景,从“可用、能用、爱用”出发建立自身优势。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