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郑昌斌:深耕商业秘密保护领域 架起法律实践与企业合规的桥梁

栏目:行业   作者:乐乘    发布时间:2025-07-10 15:06   阅读量:7147   会员投稿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战场上,商业秘密如同企业最隐秘的“武器库”。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如何让这些“隐形资产”在法律框架下获得有效保护?广东卓建(广州)律师事务所主任郑昌斌律师用15年的深耕给出了答案。凭借计算机与法律的复合背景,他从技术秘密的“破译者”转型为商业秘密保护的“架构师”,不仅在复杂案件中为企业“止血”,更以前瞻性的合规体系为企业“筑盾”。在知识经济时代,他以专业为笔,书写着商业秘密保护的中国实践。

跨越学科的“双翼”:从企业IPR到知识产权律师的蜕变

郑昌斌的法律生涯始于对技术的深刻理解。本科就读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他,曾在软件开发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他意识到技术与法律的“跨界”潜力:“程序员能写代码,但代码背后的知识产权归属、技术秘密保护,却需要法律思维来守护。”

这一认知促使他最终成为同时持有专利代理师资格与律师执业资格的“复合型”人才。2010年,他正式进入知识产权领域,2016成为执业律师后逐渐将目光锁定在商业秘密保护这一“蓝海”赛道。“商业秘密与专利、商标不同,它没有公开公示的程序,完全依赖企业自身的保密措施和法律保护。这种‘动态性’和‘隐秘性’,让它的保护更具挑战性,也更有研究价值。”郑昌斌说。

正是这种跨学科视角,让他在技术秘密与法律条款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例如,在代理某芯片企业技术秘密侵权案时,他不仅需要理解复杂的半导体工艺参数,还需精准把握《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措施”三大要件的司法认定标准。这种能力,让他在技术与法律的双重维度上,成为企业信赖的“解密专家”。

破局复杂案件:在刑民交织中捍卫企业权益*

商业秘密案件的复杂性,往往超出普通人的想象。郑昌斌代理的某芯片企业商业秘密刑民交叉案,耗时已经超过五年,涉及高管离职创业中技术秘密保护、专利申请权权属、刑事控告与民事诉讼的程序衔接等多重难题。

案件背景:

某芯片企业核心技术团队中的高管离职后,成立新公司开发AI芯片,原公司提起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控告,并提起专利申请权权属诉讼,商业秘密民事侵权诉讼。

关键挑战:

1. 商业秘密的原始载体为电子文件:如何证明电子文件未经修改,具有客观真实性?

2. 秘点的“动态调整”:技术秘密并非一成不变,诉讼中企业在不同阶段对“秘密点”不断进行调整,增加了案件办理难度。

3. 刑民程序的博弈:刑事侦查与民事诉讼的证据如何互为补充?如何避免“一事二判”?

4. 价值评估的争议:涉案技术秘密的市场价值难以量化,相关价值评估动辄过亿。

郑昌斌的破局之道:

技术解构与法律重构:他带领团队指导企业认真分析秘点的归纳,商业秘密的原始载体,秘点与涉案专利技术之间的差异。

程序策略的精准把控:在刑事与民事程序中,他建议企业以民补刑,在刑事撤案后,再以刑促民,最终形成“证据闭环”。

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防火”:构建全链条合规体系

郑昌斌常说:“商业秘密保护的终极目标不是赢得诉讼,而是让企业‘不打官司’。”基于这一理念,他倡导企业建立“预防-管控-救济”三位一体的合规体系,将风险防控前置。

1. 明确秘密范围:建立“动态秘点”机制

“企业常犯的错误是,将所有技术文档都视为商业秘密,却无法证明其‘秘密性’。”郑昌斌指出,企业需通过专业评估,将技术秘密与经营秘密进行分类管理。例如:

技术秘密:如芯片制造工艺、生物提取技术、算法模型等,需通过保密协议、加密存储、访问权限分级等方式固化“秘密点”。

经营秘密:如客户交易数据、报价策略、供应商名单等,需证明其具有“独特性”(如深度定制化服务方案)并采取分级授权、保密标识等措施。

他建议企业建立“动态秘点”机制,定期更新保密范围,避免因技术迭代导致秘密点过时。

2. 技术与制度的双重防护

技术层面:采用数据加密、区块链存证、离职员工权限自动回收系统等工具,确保技术信息的“可追溯性”。

制度层面:完善保密培训、涉密文件流转审批流程、竞业限制协议签署等程序,形成“主观保密意愿+客观保密措施”的证据链。

3. 高管流动的“风险红线”

“技术高管离职带走核心代码、工艺参数,是商业秘密侵权的高发场景。”郑昌斌强调,企业需在三个关键节点筑起防线:

入职阶段:通过《职务成果归属协议》,明确员工在职务工作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归属企业。

在职阶段:对涉密岗位实行“双人审批”“权限动态调整”等制度,防止信息外泄。

离职阶段:实施“离职审计”,要求员工返还涉密资料,并通过竞业限制协议约束其行为。

案例实证:

某生物科技企业因未规范管理客户信息,导致前销售总监将客户名单出售给竞争对手。企业虽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但未对客户信息进行分级管理,也未保留保密培训记录。最终,法院认定其保密措施不足,驳回了部分诉讼请求。此案促使企业重新梳理合规流程,将客户信息分为“普通客户”“核心客户”“战略客户”三级,分别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与保密要求。

272c94ab41b2057092a54262936dae7.jpg

行业推动者:从实战到规则的构建

郑昌斌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个案代理。作为卓建合规研究院知识产权与高新技术企业合规中心主任和卓建全国商业秘密法律专业委员会的领航人,他正从多个维度推动商业秘密保护的行业进步。

呼吁司法与产业的协同

郑昌斌注意到,当前商业秘密案件存在三大“司法痛点”:

秘点认定标准不一:不同法院对“秘密点”的认定尺度差异较大,导致企业诉讼结果难以预测。

价值评估缺乏依据:技术秘密的市场价值难以量化,法院常以“侵权获利”或“许可费”作为赔偿基准,但证据获取困难。

刑民程序衔接混乱:刑事侦查与民事诉讼的证据效力认定存在冲突,企业常陷入“程序泥潭”。

对此,他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合规体系,并建议企业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形成“技术+法律”的评估体系。

以专业为锚,守护创新之火

从案件代理到合规体系构建,郑昌斌的职业轨迹印证了商业秘密保护的“系统性”——它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技术管理、商业策略的综合工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他以“预防为主、攻防并重”的理念,为企业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火墙。

“商业秘密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让企业安心创新。”郑昌斌说。站在新的起点,他期待更多企业将合规视为战略投资,而不仅仅是风险防控的“成本”。“以法为盾,以技为剑”,这或许正是商业秘密保护的真谛——在法律与技术的交响中,守护创新的永恒之光。

6321a567f767f9177c6094b765f48b2.jpg

郑昌斌个人简介:

律师/专利代理师,现任广东卓建(广州)律师事务所主任,兼任广州律协商业秘密及隐私保护委副主任、卓建合规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等职,同时担任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多所高校法律导师。拥有十五年知识产权实务经验,跨学科背景助力其在技术类案件中深耕,曾任招商局集团知识产权法务主管,代理的深圳大疆专利侵权案(2020年广东省典型案例)、广州奥桑味精不正当竞争案(2022年岭南优秀案例)具行业影响力。发表《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三款的理解与适用》等专业论文,多次为惠州大亚湾开发区等政企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培训。担任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专家、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员等社会职务,2020-2023年连续获评省市律协优秀委员,2023年获“知识产权匠心律师”,2024年入选广州律协“凌云计划”。带领团队为阿里巴巴、大疆创新、蓝月亮等企业提供服务,以“四点热爱”理念推动行业人才培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