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以技术之力拓疆海陆——李孟晖持续推动工程数字化与生态创新的行业变革

栏目:行业   作者:北门可    发布时间:2025-07-29 10:14   阅读量:5385   会员投稿

(文/许言然)在工程建设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具备复合型科技背景与数字化治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正成为基础设施行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面对海内外项目对智能建造、数字集成与生态治理的高标准要求,拥有跨工程、研发与数字化综合能力的专家凤毛麟角。李孟晖,正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他长期活跃在港口、铁路及基础设施建设一线,兼具科技研发经验与数字化战略管理能力,持续为行业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构建海上建造新范式:推动体系标准化与生态融合

在填海造陆、离岸基础建设等领域,极端波浪、地震荷载、材料通达性等限制因素长久以来影响项目效率与稳定性。李孟晖带领科研团队,基于现场调查、理论推演、物理试验与数字孪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共建《“一带一路”海上大型人工岛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中系统构建出“全工况、全过程、全生态”的核心技术体系。

成果内容包括人工岛结构数据库、浮式构造技术体系、材料适应性模型以及海域生态干扰防控方案。其中多项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已被用于实际工程实践,包括东帝汶帝巴湾新集装箱码头及菲律宾填海开发项目。这些部署不仅增强了中国企业在复杂海外工程中的自主执行力,也显著提升了绿色建造的国际影响力。

业内评审意见指出:“该项成果打通了深远海岛屿工程的关键技术瓶颈,具备高标准推广价值,推动行业建设体系向多元生态环境适应方向发展。”同时,该成果荣获2024年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颁发的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标志着其在行业中技术先进性与工程应用价值获得了高度权威认可。

深入分子机制:推进阻垢技术绿色高效转型

在将技术触角深入海底之前,李孟晖还曾聚焦于水处理系统的核心瓶颈——反渗透过程中的阻垢控制难题,参与完成《反渗透海水淡化高效低磷阻垢技术研究》项目。他以及团队主导研发了一种高效低磷环保型阻垢剂,成功解决了传统阻垢剂毒性高、磷超标、膜结垢率高等工业难题。

研究团队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性能评估实验,构建出一套典型聚合物阻垢剂分子模型,并以此提出了阻垢剂“构效关系”理论,明确了结构特征与阻垢能力之间的映射路径。在多个实验体系中,该阻垢剂表现出超过90%的结垢控制效率,并与主流杀生剂和还原剂体系兼容性良好。

技术成果在多地海水淡化工程的药剂选型中被采纳,尤其适用于苦咸水、沿海岛屿与舰艇用水系统的绿色化处理,为海洋水资源开发提供了高性能与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

打造数字工程样板:深耕应用场景与智能治理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坚实的科研与工程实践基础之外,李孟晖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推进实践,也逐渐成为其专业影响力持续扩展的重要支点。他系统梳理并构建了面向大型工程项目的数字化治理架构,从顶层战略设计、标准体系建立,到重点场景的落地实施,形成了一套具有适应性和可推广性的数字化管理机制。

在工程应用层面,李孟晖主导推动智慧工地、定位感知、AI识别等技术在桥梁、隧道、路基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的集成部署,通过“数字中枢+智能节点”的方式,有效打通施工、质控、巡检、进度等多环节数据流,显著提升项目执行效率与全周期数据响应能力。他还出席2024工程数字化大会、数据治理年会等多项行业高端交流活动,持续就数字化标准制定、资源图谱构建与智能建造融合展开专题演讲。

结语

从海上人工岛生态建设的技术突破,到海水淡化系统的绿色迭代,再到大型企业数字化体系构建的系统设计者与推广者,李孟晖的专业轨迹不仅标注了个人成长的脉络,也勾勒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由“工程密集”向“智造驱动”的深度转型路径。他所代表的这一类复合型工程科技专家,正在成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不可替代的关键力量。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