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探寻“看不见的出路”|访歌唱家王晓鸽

栏目:行业   作者:先轸    发布时间:2025-08-06 16:06   阅读量:16047   会员投稿

“办教育,不能只考虑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要用至少10年、20年,甚至更长远的眼光去考量当下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女中音歌唱家王晓鸽端坐于自己创办的艺术中心教室,这位曾常年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声乐艺术家,语调平和却字字铿锵。自2018年翩然归国,她从一位“陪孩子学音乐的妈妈”,逐渐蜕变成为艺术普及教育与职业音乐人才培养的深度探索者,以“专业”为骨,以“长远”为魂,精心书写着一份跨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时代答卷。

以母亲的情怀、艺术家的视野,深耕教育沃土

今年6月,王晓鸽携手杭州爱乐乐团室内乐团,为西子湖畔的观众献上了一场醇厚深邃的马勒室内乐作品专场。聚光灯下的她,音色如陈年佳酿,戏剧张力饱满,演绎真挚动人。当掌声落幕,卸下华服,她是一位倾注心血的严师,亦是一所新兴音乐学院——安徽新华学院音乐学院的掌舵人。

王晓鸽的艺术根系,深植于中西音乐教育的沃土。她先后负笈中国音乐学院与美国马里兰大学音乐学院,东西方艺术的交融滋养,不仅淬炼了她扎实的技艺,更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骨。学成后,她的身影活跃于中美两国的顶尖舞台,成为一座流动的文化桥梁。从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的穹顶之下,到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璀璨舞台,她以丰沛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国际乐坛的瞩目。

2018年,因家庭重心北移,秉持“家人相守”的朴素信念,王晓鸽携三个稚子回到北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岁月里,她尤为珍视艺术的启蒙——带他们浸润于音乐会的氤氲氛围,鼓励他们尝试多样的乐器。然而,她从不用“成名成家”的功利绳索束缚自己。在她心中,音乐不该是孩童肩头的重负,而应化作滋养灵魂的潺潺溪流,为生命的画卷晕染上温润而恒久的底色。

在陪伴孩子学习音乐的旅程中,王晓鸽也结识了众多家长。她敏锐地察觉到,不少家长对艺术教育抱持着“学着玩玩”的随意心态,这令她深感忧虑。她坦言:“这种态度无形中消解了教育本应有的庄重感——倘若家长都带着几分敷衍,孩子又如何能真正投入?长此以往,不仅虚掷了家长的金钱与心血,更辜负了孩子宝贵的成长时光与老师的殷切期望。”此外,行业中仍存在很多不专业的乱象,令人痛心:“音乐与艺术学习本该是一场滋养心灵的朝圣之旅,绝非戕害天赋的利器。多少禀赋非凡的好苗子,只因未逢明师,便生生断送了在艺术沃土中深耕绽放的可能。”

这一切让她深刻省思:作为歌唱家,仅仅在舞台上呈现完美的歌声,将优质艺术奉献给观众,是远远不够的。她渴望承担起更深沉的社会责任。于是,创办一所真正专业的艺术中心成为她坚定的选择。“我渴望引领更多人,去真切触摸音乐的灵魂,深刻理解艺术的内核。”她更怀揣着一个宏愿:为国家与社会,培育出兼具顶尖专业素养与深厚人文情怀的艺术英才,让艺术的力量真正汇入时代奔腾的脉搏。

 

以音乐剧、戏剧为舟楫,践行全人教育

2020年,在北京市顺义区风景如画的罗马湖之畔,多傲迪迪艺术中心应运而生。中心占地逾千平米,空间敞亮,功能齐备——独立的排练厅、舞蹈教室、专业录音棚、静谧琴房、多功能活动室一应俱全,并配备了服务于高品质演出与制作的尖端设施。王晓鸽对师资的遴选近乎严苛,教师们皆毕业于世界顶级艺术学府,怀揣着开阔的国际视野与深厚的艺术底蕴。

尽管是学院派出身的歌唱家,王晓鸽却勇于跳出传统窠臼,匠心独具地选择以音乐剧和英文戏剧作为培育学生的核心载体。“音乐剧是艺术的熔炉,完美融合了声乐、表演、肢体语言、台词功力,乃至舞台美术与团队协作的精髓。”王晓鸽如是解读。在创作与排演一部部音乐剧或英文戏剧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锤炼了中文台词的表现力与张力,英文表达也更加自信与流畅;在紧密的团队协作中,学会了倾听、协调与共情,沟通能力、同理心与团队精神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从最初的懵懂小演员,逐渐参与到剧本构思、舞台设计、灯光布景等环节,想象力如春藤蔓生,架构能力与策划思维在实践中拔节提升。这些综合素养的淬炼,对其未来人生的深远意义,远非单一的乐器学习所能企及。

尤为珍贵的是,音乐剧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许多孩子在排练中真切体会到演唱能力的重要性,转而主动跟随中心的声乐教师进行系统训练;更有孩子因沉浸于音乐剧的魅力而爱上音乐,自发选择一件乐器深入研习——当兴趣成为内驱的火焰,即便起步稍晚,他们也能迸发出惊人的热情与主动性,收获往往事半功倍。2024年,多傲迪迪艺术中心获得伦敦音乐与戏剧艺术学院(LAMDA)认证,同时被国家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所属“青少年音乐剧测评中心”评定为“中国青少年音乐剧测评中心和教学示范基地”,标志着其教育理念与实践获得了国际与国内专业机构的高度认可。

如今,艺术中心已孕育出音乐剧剧团、室内乐团、流行乐团、英文戏剧团等多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团体。王晓鸽巧妙地将“共同学习、彼此成就”的理念融入团体活动中,让孩子们不再视来中心上课、排练为挤占课余时光的负担,反而能在艺术的天地里找到放松身心、滋养心灵的节奏。这种将压力巧妙转化为乐趣的智慧,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在剧团里与伙伴们切磋台词,在乐团中与队友们默契合奏,艺术学习俨然成了课后最令人期待的“充电时光”,孩子们的热情与投入自然水到渠成。

除了艺术能力的精进,王晓鸽更坚持艺术教育须与“立德”同行。中心的所有演出票房收入、文创产品收益,皆涓滴不留,全额捐赠给中美两地的慈善机构——用于资助打工子弟的医疗救助,或为癌症研究基金会筹集善款。“让孩子们知晓,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够切实地帮助他人,这份‘被需要’的价值感与温暖,远胜于任何一座闪亮的奖杯。”王晓鸽的话语中饱含深情。

培育艺术英才,拓荒多元职业蓝海

身为从安徽走出的歌唱家,王晓鸽始终心系桑梓的艺术教育。当她关注到安徽音乐艺术学子的高需求量,而现有的学历教育又充分饱和的现状时,多方奔走,最终推动安徽新华学院音乐学院于2025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并出任首任院长。

在庄重的任职仪式上,王晓鸽动情分享了投身音乐教育的赤子初心与宏大愿景:“这些年,在舞台的光环之外,我内心深处愈发涌动着一个强烈的渴望——将毕生对音乐的热爱与舞台的深刻体悟,薪火相传给下一代。如今,这颗梦想的种子终于在安徽新华学院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我愿倾注全部热忱,深耕于此。”作为学院的奠基者与领航人,她明确提出将打造“学历教育+职业培养”深度融合的创新育人模式,力邀活跃于国内外艺术一线的顶尖艺术家走进课堂,为学生搭建直通艺术实践前沿与行业核心的桥梁。“在这里,我们不仅致力于雕琢精湛的才艺,更要唤醒沉睡的心灵;不仅塑造技艺高超的音乐专才,更要孕育出心怀家国、思想深邃、勇于担当的文化传承者。”

面对社会上“不少音乐学院毕业生尚且面临就业困境,为何还要再办一所”的疑问,王晓鸽的思考清晰而坚定。在她看来,症结的核心并非“该不该办”,而在于“如何办出新意、办出实效”。

“音乐学子的出路,岂能仅囿于‘成为演奏家、歌唱家’或‘进入专业乐团’这两条狭窄的通道?”她直言不讳地谈到,社会肌体中蕴藏着大量适配音乐人才的广阔天地,亟待更具前瞻性的教育来衔接与开拓。她举例娓娓道来:“修习钢琴、小提琴的学生,听觉敏锐度超乎常人,完全可以在修琴、调音、制琴等工艺领域精耕细作,将专业优势转化为独特的安身立命之本;音乐疗愈师,正是当下社会亟需的心灵抚慰者,用艺术的甘露疗愈创伤;面对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老年大学与社区老年合唱团对专业艺术教师和指挥的需求日益迫切;即便是蓬勃发展的直播行业,也渴求既懂音乐、又擅表达的专业主播——这些都是与音乐血脉相连、充满机遇的广阔蓝海。”在她看来,创办这所音乐学院的核心意义,正是为学生点亮这些“隐形的灯塔”,精准导航那些“看不见的出路”,让音乐教育真正与社会跳动的脉搏同频共振。

为此,她提出“交叉学科”的培养理念,其核心在于赋能音乐学子掌握多元的、足以“安身立命”的复合型技能。她认为,声乐学子不应仅囿于歌喉的锤炼,器乐学生也不该止步于演奏技巧的精进。在她精心规划的课程蓝图中,“职业多元化”是鲜明的导向:学生在深耕本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还需系统研习音乐产业管理、教育心理学、新媒体运营(如直播策划与互动)等极具现实意义的实用知识体系。

“我们在校园内专门搭建了高标准的专业直播间,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胆尝试直播实践——从精准定位个人风格,到精心策划直播内容,再到娴熟掌控互动节奏,每一次探索都是对综合素养的实战锤炼。”这种勇于打破单一技能藩篱的培养模式,其深意正在于为学生开拓在音乐相关领域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她更计划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为怀揣创业梦想的音乐学子提供坚实的后盾。在她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里,“就业”绝非奋斗的终点,而是支持学子们“在毕生热爱的音乐疆域里,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温度”的全新起点。“我无比期待并关注着,10年后,从我们学院走出的学生们,将在哪些领域深深扎根,又将为社会创造怎样独特的价值。”

从湖畔的艺术中心到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本科音乐院系,王晓鸽规划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长远”的基因。 从三个孩子的母亲,到躬耕不辍的一线教育者,再到执掌一方的音乐学院院长,身份在不断叠加,但她对教育那份穿透时光的深邃目光,始终如磐石般坚定。在她看来,教育绝非急功近利的“短期投资”,而是以今日之智慧耕耘,为无数生命的未来,铺就一条有温度、有厚度,通往无限可能的成长通途。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