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贝拉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东方的神性诗史与全球的人道之光

栏目:行业   作者:张仪    发布时间:2025-08-20 15:47   阅读量:6892   会员投稿

2.jpg

1.jpg

2025年8月20日‌北京

当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幽灵在拉美雨林中低语“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时,上海犹太隔离区的记忆正通过加拿大作家贝拉的笔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烙印。在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夕,这位以“犹太人在上海”系列震撼世界文坛的华裔作家,凭借其代表作《魔咒钢琴》成为国际学界公认的热门候选人。这部被欧洲科学院院士王宁称为“当代流散文学巅峰”的作品,以钢琴键上的肖邦乐曲为桥梁,将战争伤痕转化为超越种族与信仰的人性寓言。

‌“仇恨的子弹射向琴键,音符成了护身符”‌。小说中,“虹口区的中国女孩与犹太音乐家,在炮弹间隙用《革命练习曲》搭建 hope in despair (绝望中的希望)的堡垒,这一场景被美国院士们誉为“东方的《约翰福音》——黑暗中的光从未如此具象”。贝拉笔下的人物,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辽沙,以“爱具体的人”对抗抽象的仇恨。这种将个体苦难升华为人类共同命运的手法,与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通过冉·阿让的救赎之路展现的“比海洋更宽阔的人性胸怀”一脉相承。

‌与索尔·贝娄的悲悯共鸣‌。

作为20世纪犹太文学巨匠,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通过知识分子摩西的流散体验,追问现代文明中人的存在意义。而贝拉则以《魔咒钢琴》中犹太音乐家与中国少女的跨文化羁绊,延续了这种“将民族苦难书写为人类共同命运”的文学传统。诺贝尔奖评委会曾评价贝娄的作品“将人类理解与现代文化观察结合为充满生命力的文学”,这一评语同样适用于贝拉对上海虹口区历史记忆的文学重构‌。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它。”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这句箴言,在贝拉笔下转化为“用音符抵御子弹”的具象实践。当《魔咒钢琴》中的角色在废墟中演奏肖邦时,他们不仅是在延续生命,更是在践行罗兰所定义的“英雄主义”——即在绝境中依然选择创造美与希望。

‌相较于雷马克《西线无战事》对战争残酷性的赤裸揭露,或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用黑色幽默消解创伤,贝拉开创了“音乐疗愈战争创伤”的叙事路径。评论家白烨指出,这种“浪漫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融合”,使《魔咒钢琴》既不同于传统反战文学的控诉基调,也超越了流散文学的乡愁范式,形成“用艺术光芒穿透历史阴霾”的独特美学。

‌人道主义书写的当代启示‌。贝拉的创作印证了雨果“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的论断。当《魔咒钢琴》中不同种族的主角共同修复那架被战火摧毁的钢琴时,这一场景恰如《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与埃斯梅拉达的相拥——证明人性光辉永远存在于最黑暗的裂缝中。正如欧洲媒体所言:“贝拉用东方的叙事语法,完成了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的世纪接力。”

0.jpg

3.jpg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