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金旗品牌观察:中企东南亚战略升维与合规防火墙

栏目:行业   作者:白乙丙    发布时间:2025-08-29 15:32   阅读量:17693   会员投稿

在全球化浪潮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双重推动下,东南亚凭借其旺盛的基建需求、年轻的人口结构与地缘优势,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核心目的地之一。然而,这片充满机遇的市场也暗藏政策变数、合规壁垒与文化差异等挑战。

近日在金旗品牌研究院举办的直播活动中,中国能建国际集团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迁与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顾问张智做客直播间,围绕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的战略考量、合规要点与风险应对展开深度对话,为出海企业提供了兼具实战性与前瞻性的参考。

战略布局:锚定东南亚市场的三大核心逻辑

作为能源电力与基建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能建深耕东南亚市场30余年,其海外布局逻辑为同类企业提供了重要借鉴。丁迁指出,中国能建在东南亚的市场选择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围绕“需求契合度、政策稳定性、产业链配套”三大核心指标展开,形成了“规划引领、优势互补、长期共生”的布局思路。

首先,与当地发展需求的高度契合是战略起点。东南亚多数国家仍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期,电力短缺、基建滞后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中国能建的核心策略是“不抢蛋糕、共做蛋糕”,以“对方有需求、我方有优势、双方有共识、合作有共赢”为原则,提供从火力发电到光伏、生物质能、储能的全链条能源解决方案,将中国基建的技术优势与当地需求深度绑定。

其次,政策与制度的稳定性是风险防控的前提。比如马来西亚目前政局趋于稳定,社会对契约精神的遵守也为项目履约提供了保障。此外,东南亚部分国家将能源、交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如新加坡的水务与电力、泰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倾斜为中企提供了明确的切入方向。

最后,产业链与融资环境的成熟度决定项目落地效率。马来西亚凭借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3小时航程可覆盖东盟十国,成为中企设立区域总部的优选;其本地建材供应充足,且多边开发银行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大,融资成本低于东南亚部分国家。

不过,市场准入仍存三大门槛:一是外资控股限制,如马来西亚规定电力行业外资持股不得超过49%;二是各地区间审批流程有差异;三是多民族文化差异对企业本地化运营提出更高要求。对此,丁迁建议:“中企进入前必须做足合规尽调,聘请本地律所与商会协助;通过与当地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快速融入;提前留存合同、环评、审批文件等证据,为后续纠纷应对留足空间。”

合规环境:东南亚市场的三大共性挑战

如果说战略布局是“航向”,合规则是“压舱石”。张智结合15年跨境法律服务经验与多个实操案例,指出东南亚合规环境存在“政策多变、知识产权保护收紧、贸易救济风险高”三大共性特征,中企需警惕“躺枪”中美贸易战引发的连锁反应。

政策多变性与复杂性是中企出海的首要挑战。东南亚多数国家经济体量较小,需频繁根据国际形势调整政策。中企面临更多变数。“东南亚政策不是‘一刀切’,而是‘因国施策、因业调整’,企业必须建立政策跟踪机制,预留供应链调整的缓冲期。”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升级则是易被忽视的风险点。张智提醒,除了盗版内容,商标抢注、专利侵权风险同样高发,“中企出海前必须做‘专利自由实施(FTO)调查’,避免核心技术已被本地代理商或竞争对手‘埋雷’,尤其是跨境电商、科技企业,一旦涉及知识产权纠纷,极易面临平台下架、巨额赔偿甚至业务禁令。”

贸易救济措施活跃则与中美贸易战深度绑定。张智认为:“东南亚已成为中美贸易战的‘中间地带’,中企若做‘组装型、转口型’业务,需重点设计原产地合规方案,比如通过增加本地增值比例、选择符合RCEP规则的原材料,避免被认定为‘规避贸易限制’。”

平衡之道:合规与业务布局的“先后之争”

“先布局业务,还是先夯实合规?”这是多数出海企业面临的核心困惑。丁迁与张智均认为,不存在“万能公式”,需根据行业特性、监管强度与企业能力动态调整,关键是找到“效率与安全”的平衡点。

丁迁将行业分为两类:资源驱动型行业可“先布局后补合规”。这类行业的核心是“战略卡位”——能源转型窗口期、矿产资源开发权具有时效性,一旦错过便难再进入。以中国能建在东南亚的水电项目为例,需提前锁定流域开发权,在推进项目规划的同时,同步完善环评、移民安置等合规手续。“但‘补合规’不代表‘忘合规’,必须在战略评估阶段就划定高风险红线,比如环保不达标、劳工权益不合规的项目坚决不碰,同时通过商会对接‘踩过坑’的中企,借鉴他们的合规经验。”

高合规门槛行业(如金融、数字经济、医疗)则需“先合规再布局”。这类行业监管严格、退出成本高,一步错可能满盘皆输。张智以比亚迪布局泰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例:比亚迪在落地前用18个月完成当地法规尽调,与泰国BOI谈判争取优惠政策,明确电池回收、充电标准、环保要求等合规细节,最终才签约建厂。“重资产行业(如汽车、基建)尤其需要‘合规打底’,工厂建设、设备采购动辄数十亿,若因合规问题被叫停,损失难以挽回。”

落地实操:用工、股权与危机应对的“避坑指南”

在业务落地阶段,文化差异、隐性合规风险常让中企“栽跟头”。

用工合规需兼顾法律要求与文化尊重。丁迁特别提到:“要建立弹性工时机制,比如中国基建习惯‘加班赶工’,但马来西亚部分州禁止强制加班;斋月期间需调整马来裔员工作息,避免因宗教习俗引发矛盾。”此外,薪资福利必须符合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社保、公积金等手续需齐全,避免因劳工纠纷影响项目进度。

危机应对则需“事前预防+事后高效处置”。丁迁指出,基建项目周期长,易遭遇政策变动、社区抗议、疫情等突发风险。“事前要建合规体系,留存审批文件、会议纪要、环评报告等证据;事后要靠‘证据+沟通’双管齐下,一方面用法律手段争取权益,另一方面通过商会、社区领袖搭建沟通桥梁,避免矛盾激化。”

张智补充了危机处置的“三步法”:一是黄金24小时固定证据,接到税务调查、侵权指控后,立即冻结涉案文件,避免证据转移,同时联系本地律师与商会,不盲目回复监管部门;二是组建应急小组,整合企业财务、法务与外部专家,评估风险等级与谈判筹码;三是多途径化解,通过行政谈判、法律诉讼、公共关系斡旋形成“组合拳”。“但最好的危机应对是‘不发生危机’,日常合规防火墙才是根本。”

合规不是成本,而是核心竞争力

直播尾声,两位嘉宾为出海企业送上更多建议。丁迁强调:“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已过‘从零到一’的阶段,现在是‘从一到一百’的深耕期,核心是信任积累与价值共生。尊重本地规则、坚持合规经营、保持长期投入,是穿越市场不确定性的底层逻辑。”

张智则颠覆了“合规是负担”的认知:“2025年后,东南亚市场的竞争将是‘合规能力的竞争’。企业若能整合中国规则、东道国法律与国际标准,将合规转化为差异化优势,不仅能获得政府信任与员工认可,更能在长期竞争中占据主动。危机时刻的决策,更是企业品牌形象的试金石——做规则的遵守者与创新者,才能在东南亚市场行稳致远。”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东南亚既是“机遇高地”,也是“考验战场”。唯有以战略为帆、以合规为舵,兼顾本地化运营与风险防控,才能在这片充满潜力的市场中开辟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关于金旗品牌研究院:

金旗品牌研究院专注于品牌文化及社会价值研究,链接全球政产学研资源,通过构建“战略智库-文化解码-价值重构”三维赋能体系,助力企业以品牌张力赋能商业价值跃升。

自2010年成立以来,金旗品牌研究院深度联动驻外使馆、国家文化传播职能部门、中国社科院共建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新华社等顶级机构,拥有140余位来自《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决策层、国际4A机构战略顾问团、常春藤学术联盟的顶尖专家,为企业提供资源整合及智库咨询。

金旗品牌研究院已与万华化学、宝马、拜耳、罗氏、比亚迪、字节、京东、美团、DHL、中国移动、工商银行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中型企业,及超过1000家年营收千万级以上的成长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