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赵崧迪:用技术为矿业筑牢绿色防线

栏目:行业   作者:张仪    发布时间:2025-09-10 10:20   阅读量:5158   会员投稿

在全球环保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在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矿业领域中寻求绿色发展的突破,已成为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在这一命题中,赵崧迪先生,这位在大宇矿业担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顾问的青年工程师,正以坚定的专业信念与科学方法,为传统行业注入可持续的全新动能。

赵崧迪先生的职业之路始于对环境工程的长期关注与系统学习。他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物理学士学位和环境工程硕士学位,学术背景扎实,理论基础深厚。在职业生涯期间,他将目光投向矿业这一环境敏感而又经济重要的领域,毅然加入大宇矿业,开启了他的实务探索之旅。自2022年8月入职以来,他的身影便频繁出现在矿区一线:带着监测设备穿梭在尘土飞扬的矿场,趴在地形图上标注土壤采样点,在闷热的实验室里分析水质数据……他围绕水、空气、土壤及固体废物的全要素环境风险开展综合评估,完成了15个矿区的现场调查,精准识别并整改27项潜在环境隐患,让矿区环境安全评级提升了30%,也协助公司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的环保合规机制。

相比于传统环境工程师仅关注监测与整改的角色,赵崧迪先生的工作体现出更强的系统性与前瞻性。他不仅定期撰写环境优化报告,向管理层提供技术性整改建议,还牵头解读新出台的环保政策,结合矿区实际制定《矿山环境合规手册》,为生产、工程等6个核心部门提供针对性指导。“环境问题不是项目末端的技术补丁,而应当贯穿于生产、管理、决策全过程中。”他常在部门协调会上这样强调。这套机制推行后,公司连续三年实现环境行政处罚“零记录”,在审批环节更是实现显著提速——作为核心成员,他参与了20项矿区项目的环评、排污许可证、应急预案等审批材料的准备工作,凭借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和材料的规范梳理,使审批周期平均缩短了40天,累计节省行政成本逾7万美元。

赵崧迪先生在项目中的表现不止于流程优化,他亦将创新视角融入技术解决方案。在某铁矿生态恢复试点项目中,矿区裸露的山体曾是生态修复的“硬骨头”。他顶着“技术太新不好落地”的质疑,首次引入遥感与地理信息融合技术,通过卫星影像实时监测植被生长状态,结合实地采样数据建立生态恢复评估系统。团队跟着监测数据动态调整种植方案,曾经稀疏的山坡逐渐被绿植覆盖,最终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5%,生态修复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12个月。技术革新与成果应用的有机结合,为公司赢得了2023年国家绿色矿山认证,也进一步确立了他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中的关键地位。

在被问及对矿业环保的未来展望时,赵崧迪先生表示:“矿业行业的绿色转型,不只是道德上的自律,更是生存与竞争的硬性条件。未来五到十年,数据驱动、智能监测和系统建模将成为行业治理的新基石。”他的观点不仅出自一线经验,更来自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在铜矿项目中,他带队优化废水处理工艺,通过精准调控药剂投放量和处理流程,让水循环利用率提升至75%,每年减少超标排放罚款11.2万美元,还节省水资源成本约4.9万美元。在铅锌矿区,他主导设计的矿区污染预警模型更是“大显身手”,将污染事件预警准确率从60%提升至90%,成功识别并化解3项重大污染风险,避免了超过28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赵先生的成长历程也验证了一个事实:环境工程不仅仅是一门应用学科,更是一种跨越技术、管理、政策边界的综合实践。他深知,行业规范的演进离不开先行者的推动。因此,在工作之余,他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学术活动,推动企业与外部专业资源的联动,促使环保技术成果在行业间的共享与迭代。

如今,随着全球矿业监管日趋严格,市场与政府对环境绩效的考量也愈发严苛。在此背景下,赵崧迪提出:“企业要想走得远,必须在合规之上追求卓越。”他的工作不仅令大宇矿业在多个治理维度迈入行业领先序列,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地区环保标准的整体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一种对环保事业的恒定投入——不仅为企业谋长远之利,也为社会生态注入持续正向的推动力。

“工程师的职责,不只是解决问题,更是预见问题。”在总结自己的职业心得时,赵崧迪如是说。他的这份清醒与执着,正是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专业精神,也正是环境工程领域得以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记者:刘若晨)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