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创业,你是否既充满激情又心怀忐忑?
于越,制片人、影视投资人,北京孔氏兄弟影业有限公司投资人兼制作人。其参与的作品涵盖了从深度文艺片到热门商业剧的多元类型。由她参与投资或制片的《射雕英雄传》《信者》《志愿军:存亡之战》《偏偏喜欢你》《热烈》 等作品,均在市场或口碑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她看来,浮躁的市场更需沉静的价值锚点。以下是她的专访实录——
于越受邀参与第36届、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一、跨界:从“成为角色”到“架构项目”
记者:从中戏表演系毕业,拥有丰富的表演经历,为何会选择转向幕后,成为制片人和投资人?
于越: 表演经历训练了了我的共情与洞察,用以识别好故事;而后来我又系统学习了法律,它赋予我架构思维与风险意识,用以构建和运作项目。从台前到幕后,正是这两种能力的结合——用感性去发现好故事,用理性为之护航。
记者:这种跨界融合,给您带来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于越: 最大的优势是 “翻译能力” 。我能在创意团队和资本市场之间,充当一个“翻译”的角色。我既理解创作者的激情与坚持,也清楚投资方对回报和风险的要求。我的工作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有价值的创意能被市场看见,同时让投资更安全、更高效。
二、方法论:感性点火,理性筑墙
记者:如何具体地将这套“感性+理性”的方法论,应用在一个项目的判断上?
于越: 我把它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价值发现”,判断故事是否打动我?价值观是否积极?这是项目的“魂”。第二步是“风险解构”,切换到理性视角,判断剧本、主创团队的执行力、风险是否都经得起推敲?第三步是“架构设计”,为项目设计最佳落地路径,包括融资、制作、发行等关键环节。
于越与友人在《信者》首映礼现场
记者:在《信者》这部电影里,您兼具制片人、出品人、投资人等多重身份,这些角色在项目中的具体思考和协作是怎样的?
于越:《信者》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它能清晰地展现不同角色在同一个项目中的思考维度。首先,作为投资人和出品人,当接触到这个讲述邮递员信仰与坚守的故事时,我被其纯粹的精神内核深深打动——这是一种感性的、基于价值的判断。我们认为这样的故事具有填补市场空白的稀缺价值。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它在商业市场上属于“非标品”。因此,在决策阶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成本测算,精确界定它的受众群体和市场边界,确保投入产出模型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然后作为制片人,我的核心任务就是将认可的故事方案落地。这要求我首先组建理解故事内核的创作团队,继而严格在预算内分配资源,并在全周期把控成本与进度。例如在偏远地区拍摄,必须在保证艺术质感的同时精准控制开销;还需协调主创团队,确保影片情感通过镜头准确传递。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出品人定方向、投资人算明细、制片人保执行”的闭环——我们用投资人的理性算盘和出品人的战略眼光,去保护和支持制片层面的感性创作,最终让这个充满力量的故事得以完整呈现,并触动了远超预期的观众。这种成就感,远超单纯的商业回报。
《信者》主创团队合影
三、定力:做长期主义的“守门员”
记者:面对AI冲击、市场分众化等趋势,您会感到焦虑吗?您的“定力”源自何处?
于越:我不仅不会焦虑,反而感到兴奋。定力源于对技术与人性关系的清醒认知:技术是工具,人性与情感才是内容的根本。AI无法替代人类对好故事的渴望、创作与共鸣,但可以是很好的“效率倍增器”与“创作辅助伙伴”。在我们的项目中,AI已经在多个环节展现出巨大的价值。比如前期用它分析市场热点、辅助审阅剧本;中期自动生成分镜、提升沟通效率;后期还能智能剪辑预告、精准投放宣传,帮作品更快找到对的观众。我们挖掘并转化那些有价值的故事,同时与时俱进地借助技术工具,让技术服务于艺术表达,让艺术传递生活本身的价值——这条路,最终也会让商业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于越与导演兰城序在《信者》首映礼现场
记者:对于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您最想分享什么?
于越: 请务必分清,你爱的是这个行业的光环,还是创作本身。如果真心热爱,就去构建复合能力,演员懂点制片、导演了解市场,视野将完全不同。这个行业最终厚待的,是那些既能为梦想热血沸腾,又能为责任冷静的长期主义者。时间会为真正的价值加冕。
第一次创业,你是否既充满激情又心怀忐忑?
人永远会为“品质”动心。这两天,有关胖东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中秋的皎洁明月与国庆
在当今追求青春永驻的时代浪潮中,抗衰保养
9月中旬,北方已是秋意渐浓,但网红城市—
9月26日,广州四季酒店玛瑙宴会厅内星光
9月29日,国内现制酸奶头部品牌茉酸奶正
在2025万艋会举办期间,由中国药店与红
在常熟的服装产业带里,每天都有无数个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