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融入千行百业,成为推
在高端装备制造持续迈向智能化、柔性化、系统化的进程中,焊接作为工业制造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工艺,也正经历深度重构与系统革新。作为中港科技创新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的首席技术顾问,唐麒龙先生以其深厚的系统工程经验与跨领域集成能力,正通过务实的技术策划与系统性建议,推动中港两地焊接装备领域的协同进化与生态融合。
自2023年6月正式受聘担任中港科技创新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首席技术顾问以来,唐麒龙先生即全身心投入协会工作,从产业战略规划、项目机制设计,到平台活动实施与专家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持续贡献。他不是一位单纯的技术评议者,而是一位能深度嵌入协会工作体系、并以系统逻辑组织技术、资源和机制的行业引导者。
任期期间,唐麒龙先生主导或深度参与了多项具有标志性的协会任务。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即是2023年12月成功举办的“高端焊接装备智能化发展与产业融合高峰论坛”。唐麒龙先生作为论坛的核心策划者和执行负责人,从主题设定、内容规划到嘉宾邀请、成果发布全流程统筹,明确将论坛聚焦于“智能焊接系统柔性化升级路径”“焊接工艺控制模块工程集成”以及“智能产线转化机制”三大议题板块,紧扣中港两地焊接技术转型的关键命题。论坛期间,唐麒龙先生在主旨报告中指出:“高端焊接装备的智能化,不是单一模块的数字化,也不仅仅是控制精度的提升,而是一个多维系统构建工程。它要求结构识别能力、路径演化算法、热输入调控机制与设备间协同逻辑有机耦合,最终形成可重复、可转化、可适配的产线解决方案。”他强调,未来的焊接装备必须具备高度柔性与跨场景适应性,并且能够与工业数据、标准接口、平台生态实现深度协同。在论坛筹备过程中,唐麒龙先生亲自组织技术征询与前期调研,牵头编撰《2023高端焊接装备智能化发展白皮书》,系统分析当前中港焊接装备研发、应用和转化过程中的技术结构性障碍,并提出建设“焊接参数双转换平台”和“中港产线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等落地性建议,已被协会理事会列为2024年重点议事方案之一。
除重大活动组织外,唐麒龙先生还参与制定并推动“中港科技创新协同支持机制”下的两项技术协作模型建设任务。他主导提交的《中港智能焊接系统转化对接机制建议书》被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结构件柔性制造装备标准对接模型”的提出,成功引导香港大学工程学院与内地多家制造企业进入深度技术交流。通过这些工作,唐麒龙先生正逐步搭建起一套能够促进焊接装备成果落地、标准协同与接口兼容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在协会内部管理体系优化方面,唐麒龙先生也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2023年6月至今,他先后为中港科技创新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提供了多项文件审核、技术评估建议,包括论坛展示设备遴选标准制定、成果演示门槛设置建议,以及人才入库评审框架参考等内容。他还亲自指导2名青年工程师完成中港产线评估模型的初步搭建工作,为协会技术梯队建设提供了实质性助力。
中港科技创新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唐麒龙先生不仅是一位具备一线研发能力的技术专家,更是一位善于构建系统、凝聚资源、推动协作的‘产业级组织者’。他对柔性制造、系统工程与工程成果落地的深入理解,使得他在协会的每项技术介入都具有明显的引导效应。”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唐麒龙先生表达了他对高端焊接装备未来发展的判断。他认为,传统“工艺主导—设备支撑”的技术逻辑正在向“系统驱动—数据闭环”的模式转变,这要求研发者既具备工艺路径控制的经验,也要理解系统结构、软件逻辑与硬件接口之间的交互逻辑。而中港合作恰恰可以在这一点上发挥优势——香港高校的算法研发能力与内地装备企业的制造场景深度,结合得当,将成为解决柔性系统国际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面对人工智能、工业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正加速渗透至制造现场,唐麒龙先生认为,焊接系统工程不再是孤立发展的“单工艺”技术,而是整个产线“智能认知体系”的关键节点。他强调,焊接装备行业必须尽快走出“以精度为终点”的误区,转向“以适应性、协同性、标准可移植性”为核心的新一代系统技术升级。
随着中港科技创新协会逐步推进其“跨区域智能装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唐麒龙先生的技术策略与系统建议将继续成为协会制定重大决策的核心依据之一。从策略到机制,从系统到落地,他以一种更具组织力、专业力与洞察力的姿态,为中港两地高端装备制造融合发展构建长期价值。他的每一次技术介入,既是经验的累积,更是行业前行路径的探索。(记者:张思远)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融入千行百业,成为推
2025年下半年,核桃编程接连迎来两大重
2025年天猫双11将于10月15日晚8
近日,由中国经济时报社牵头成立、国家部委
内蒙古电信开通业界首款400G量子安全O
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5G-A实现规模化部署
当ETF进入“千基时代”,竞争越发激烈,
10月,美国《时代周刊》(TIME)正式
内蒙古联通5G-A:动态调度,智联未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