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
当全球媒体纷纷用AI批量生成内容时,挪威特隆赫姆一家地方报纸却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在不足百人的编辑部里,AI不是用来取代记者,而是为了让新闻更贴近人心。
《Adresseavisen》这家北欧小报,正以其独特的“人性化AI”策略,在媒体行业掀起波澜。他们证明了一点:在算法驱动的时代,小而美的新闻编辑室同样能够走在前列。
一场编辑室里的“AI革命”
“我们不是在建造内容工厂,而是在帮记者找回时间和洞察力。”编辑总监托拉·霍普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定义他们的AI实验。
与大多数媒体追求自动化生产不同,这家报纸选择先深入理解记者和读者的真实需求,再决定如何引入AI。他们与挪威科技大学合作创建的“AI伦理沙盒”,成为这场实验的核心防线。
每个AI项目上线前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是否真正解决编辑部痛点?是否提升读者体验而非仅追求点击量?能否被团队透明地解释和修正?
这套机制让AI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指令,而成为记者与数据科学家共同探索的工具。
在实际操作中,AI主要承担三类任务:分析读者习惯辅助选题策划、自动生成多平台内容版本、预测订阅流失并推送个性化内容。
但与其他媒体不同的是,《Adresseavisen》始终坚持“人在回路”原则。每个AI环节都设置了人工决策点:系统推荐的推送需要编辑确认,显示偏见的预测模型会被立即叫停。
“我们追求的不是全自动化,而是保持新闻的温度感。”一位资深编辑表示,这种人机协作模式既提升了效率,又守住了专业底线。
小报的大智慧:开源共建破局
面对技术成本的压力,这家小报选择了“开源共建”的破局之路。通过北欧媒体实验室的开放平台,他们与多家地方媒体共享AI基础设施,再根据各自特色进行定制。
这不仅大幅降低了技术门槛,更开创了地区媒体协作的新模式。“小编辑部同样可以拥有强大的AI能力,关键在于开放和共享。”霍普说。
目前,这套系统已被挪威三家地方媒体采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AI协作网络”。
在AI引发的伦理争议中,《Adresseavisen》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每个AI项目,本质上都是新闻项目。”
这个原则意味着,所有技术应用都必须服务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编辑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问机制:AI的产出是否符合事实?是否延续报道责任?是否增进了与读者的理解?
正是这种坚守,让AI从令人不安的“黑箱”变成了记者的可靠伙伴。记者们发现,从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的时间,可以更多地投入到深度采访和事实核查中。
在全球媒体追逐“AI写作”的浪潮中,这家北欧小报提供了另一种可能:AI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发明编辑判断的方法论。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能让人类思考更深的AI编辑室,而不是让AI替我们思考。”霍普的这句话,或许道破了这场实验的真谛。
在这个位于挪威中部的小编辑部里,技术从未掩盖人性的光辉。他们的实践正在证明:真正的媒体创新,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故事都触及人心。
(作者:李彤)
2025年11月2日,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
11月6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
近日,由现代国际金融理财标准(上海)有限
近日,健力宝与安踏围绕2025年大湾区第
11
近日
“要
城载记忆,家蕴书香。11月4日,“触摸城
近日,消费电子板块强势上涨。Wind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