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水处理行业的“静默战场”:从精准用药到智能分析,一项原创技术如何搅动沉水之局?

栏目:行业   作者:赵仓唐    发布时间:2025-07-09 15:56   阅读量:18403   会员投稿

2024年末,在广东某市一次技术应用现场会上,几十家水务环保单位汇聚一堂,焦点却落在一块简洁的数据看板上——动态显示着不同处理药剂的代谢反应路径图。站在旁边的,是来自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区域销售经理栾伟。他并未主动发言,而是静静观看同行们在看板前驻足、低语、频频拍照。

这是“基于代谢组学的水处理药剂效能优化分析系统V1.0”的首次现场展示。没有喧哗、没有仪式,它的亮相,像是一把投入行业湖面的石子,却激起层层涟漪。

水处理行业的现状是复杂的。作为典型的“低关注、高依赖”领域,其技术更新常常处于缓慢爬升状态。尤其在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水处理中,药剂使用常依赖经验判断。投加剂量偏多浪费资源,偏少则难以达标排放,既埋下环境隐患,也提高企业运行成本。“靠经验+抽样”的传统模式亟需被重塑,但行业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却因成本、运维门槛等问题裹足不前。

“我们不是没有新药剂,也不是没有传感器,而是缺少一个把代谢路径和药剂效应‘读’出来的系统。”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务运营负责人曾这样总结行业通病。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栾伟带领团队提出“代谢组学+水处理药效模型”的原创思路。与传统理化检测不同,该系统借助高通量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深度剖析水体中微生物与污染物的代谢互动轨迹,构建出药剂响应的动态画像。这不仅能快速判断不同处理药剂的实际效能,还能量化药效-代谢关系,为精准投药、方案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系统结构上,该成果整合了质谱联用分析平台、AI模型算法与场景感知接口,可在现场采样后1小时内生成诊断报告,涵盖目标污染物的主要转化路径、代谢瓶颈点及推荐药剂参数等关键决策数据。在2024年试点运行阶段,多个环保公司反映投药效率提升15%-22%,年运营成本下降幅度高达百万元级。

令人关注的不仅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在于其对行业理念的重塑。“以往我们讨论的是怎么除磷、怎么降氨氮,但栾伟的系统把焦点挪到‘污染物如何代谢’‘系统怎么协同反应’上,这种‘代谢驱动型优化’的理念其实比单一设备更具颠覆性。”某市环境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在评估会上如此评价。

当记者追问其开发初衷时,栾伟提到一句话:“数据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做了才知道对不对’。”他认为技术的价值不只是效能提升,更在于让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可追溯、具备前瞻性。

从水厂到政策制定端,这套系统的影响力已在扩展。2025年3月起,已有多个省级生态环保单位考虑将其纳入水处理技术清单,以推动药剂标准化、治理差异化。“这不仅是一个软件或者平台,它代表的是行业走向更理性、更精准治理的一种共识。”

而栾伟,并未将此视为终点。基于代谢组学的水处理药剂效能优化分析系统V1.0的下一步,是拓展至抗生素残留、有机毒素协同降解等更复杂的污染情境中,构建更加开放的多维代谢数据库,并建立药剂影响因子的全生命周期追踪模型。

在这个行业里,很多技术静静前行,很多贡献无声扎根。我们或许无法一眼识别“革命性”的那一刻,但当某项成果能让水质从达标走向稳健、从经验走向智能、从局部走向系统,其背后的推动者,应当被更多看见。(记者/季若寒)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