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新学期护眼指南:如何为孩子筑牢视力防线?

栏目:行业   作者:王廖    发布时间:2025-08-25 18:01   阅读量:16205   会员投稿

随着开学季临近,眼科门诊迎来就诊高峰。在昆明润城普瑞眼科医院,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就诊量增加。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假期日均使用电子设备时间增加,担心开学后视力下降影响学习。

眼科专家詹卫群表示:经过两个月的假期,有的孩子得到了充足的户外运动时间和睡眠时间,有效的预防了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也有的孩子,在假期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视力可能正面临“开学滑坡”的现象。

暑期用眼负荷超标,视力断崖式下降频发

国家疾控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已达52.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35.6%,初中生71.1%。暑假期间,孩子们脱离了学校规律的作息,日均使用电子设备时长普遍超过4小时,加上室内活动占比超80%,眼球长期处于近距离聚焦状态,睫状肌持续紧张易引发调节痉挛。更值得警惕的是,暑期光照暴露时长平均减少60%(《中华眼科杂志》研究),而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自然光照射,本是国际公认的近视防控关键因素。

“最近接诊的患儿中,有位二年级学生开学复查时近视度数涨了100度。”润城普瑞眼科业务副院长詹卫群介绍,“这类暑期近视加速度现象,近几年开学季都会出现,电子屏幕的蓝光刺激、不良读写姿势、睡眠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眼轴快速增长。”

七大风险因素交织,青少年近视进入高发期

当前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近视度数增长快的趋势,原因也有很多种,遗传基础:父母双方近视(尤其600度以上高度近视),孩子患病风险提升3 - 6倍;用眼行为:持续近距离用眼(<33cm)超过40分钟未休息,阅读书写时胸口距桌沿不足一拳、眼睛距书本少于33cm;环境缺失:日均户外活动<1小时(北京疾控中心调研显示仅38%学生达标),室内照明照度低于300lux或高于5000lux;营养失衡:维生素A(视网膜感光物质)、DHA(视神经发育)、钙(巩膜弹性维持)等关键营养素摄入不足;调节障碍:睡眠时长<9小时(学龄儿童推荐值),眼肌夜间修复不充分;负荷过载:暑期作业量激增叠加网课补充,单日总用眼时长常突破8小时警戒线;监测滞后:多数家庭未建立定期视力筛查机制,往往等到看不清黑板才就医,错失干预黄金期。

动态监测+科学干预,构建“三维一体”近视防控体系

“近视防控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詹卫群强调,建议家长抓住开学前窗口期,带孩子完成全面眼健康检查,重点关注以下指标:

• 基础参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戴镜者)、眼压(正常范围10 - 21mmHg)

• 核心数据:屈光度(散瞳验光获取真实度数)、眼轴长度(每增长1mm约对应近视加深250 - 300度)、角膜曲率(评估角膜形态)

• 风险筛查:眼底检查(排查高度近视并发症)、视功能检测(判断调节集合能力)

目前润城普瑞眼科医院推行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发育档案”,通过每3 - 6个月动态追踪上述指标,可精准绘制个体近视发展趋势图。例如当眼轴年增长超过0.3mm(正常生理增速),或屈光度进展≥75度/年,即可启动个性化防控方案:包括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需严格遵医嘱)、离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视觉训练等综合手段。

全场景防控模式:家庭、校园、社会联动的护眼行动

除医学干预外,日常细节同样关键,用眼节奏:遵循“20 - 20 - 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读写保持“一拳一尺一寸”。光照管理:学习区域照度≥500lux(相当于40W台灯距桌面40cm),优先选择无频闪全光谱灯具。户外活动:每日保证2小时以上自然光暴露(阴天亦有效),课间10分钟建议到教室外活动。饮食搭配:增加深色蔬菜(菠菜、羽衣甘蓝)、橙黄色水果(胡萝卜、南瓜)、深海鱼类(三文鱼、鳕鱼)及坚果摄入。睡眠保障: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的优质睡眠。

“近视防控不是单一环节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形成合力。”詹卫群呼吁,家长应主动学习科学用眼知识,学校需严格落实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医疗机构则要做好专业指导与长期随访。新学期伊始,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睛”彩视界筑牢防线——毕竟,清晰的远方,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必备通行证。

(昆明润城普瑞眼科医院 供稿)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