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成都市锦江区国资运营
【记者】本网撰稿记者 徐怡然
“在未来的城市中,每一座建筑都应当是一套可以感知、学习、调节并优化自身运行的智能系统。”这是沈阳中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何宏宇在谈及其技术路径时的表述——平实、清晰,但极具前瞻性。在这位深耕建筑行业三十余年的专家看来,建筑不再是静止的构筑物,而是一种与数据、环境和人协同演化的“数字生命体”。
近年来,他接连完成并发布四项具有系统化突破意义的原创技术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建筑行业多个数字化环节的技术空白,更为建筑行业走向智慧、低碳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完整路径。
系统之一:让建筑“感知”能耗的数字孪生平台
2023年3月17日,何宏宇正式发布其原创性成果之一——“基于数字孪生的建筑能耗实时监测与优化系统V1.0”。该系统早于2023年3月9日完成研发,标志着他在数字建筑领域的战略转型又迈出关键一步。
“这是我们为建筑构建‘能耗感知神经’的尝试。”该系统基于BIM与物联网技术,建立起建筑与其运行能耗之间的双向数据桥梁,可实时监测建筑能耗状态,并通过算法模块动态优化照明、空调、设备等能源配置,实现运行期内的能效精细化调节。
系统在实际部署中展现出显著节能效果,适用于办公楼、商业综合体与居住小区等等各类型建筑,是建筑节能走向智能化的关键一步。
系统之二:面向城市更新的AI设计助手
建筑存量时代下,城市更新项目成为设计师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在老旧地块内高效嵌入新空间逻辑,成了设计工作的“灰色地带”。
2024年3月7日,何宏宇发布“面向城市更新项目的AI辅助建筑设计优化系统V1.0”,此前于2024年2月28日完成模型训练与界面搭建。该系统结合AI生成设计、街区尺度分析与规划规范自动校验功能,具备从功能配置到体量推演、从采光计算到动静态交通分析、再到竖向设计、市政管网接入的全过程辅助能力。
“我们不是让AI替代设计,而是用它来扩展思维、加速决策。”系统特别适用于“插花式”更新项目与复杂地形建筑设计,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已展示出可观的降本增效潜力。
系统之三:从光与风开始的低碳建筑逻辑
2024年8月28日发布的“面向低碳建筑的智能采光与通风协同设计平台V1.0”,则更早于当年8月16日完成设计与建模逻辑开发,是何宏宇在“被动节能”建筑路径中的核心尝试。
“绿色建筑不能等施工完再考虑,而应从图纸第一笔就开始规划。”该平台集合了采光分析、通风仿真与建筑形体协同优化三大模块,可在设计阶段对不同功能、体块组合方式进行性能评分与策略推荐,帮助建筑师实现最高比例的自然采光与通风覆盖。
目前平台已应用于中鼎建筑旗下多个住宅与工业园区项目,有效降低了对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的依赖,提升建筑本体节能能力,是绿色设计数字化路径中的典型样本。
系统之四:碳足迹可视化,为建筑装上“环境指标仪表盘”
2025年6月23日发布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视化分析与管理软件V1.0”,于6月12日完成开发,是何宏宇近年来最具战略高度的系统研发成果之一。
该软件不仅分析建筑在设计、施工、运维到拆除各阶段的碳排放数据,还结合区域碳排因子、材料碳系数与施工工艺碳负荷等多维度参数,生成可视化碳排地图与趋势曲线。
“这套系统相当于给每一栋建筑建立了一张‘碳足迹身份证’,方便开发商、设计院与监管机构一目了然地掌握其环境影响。”系统目前已被纳入中鼎建筑绿色评估体系,并计划在多个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做示范性部署。
四大系统构建“建筑数字生态闭环”
何宏宇将上述四项成果统称为“建筑数字生态系统四部曲”,它们分别聚焦建筑的能耗实时响应(系统一)、更新项目优化(系统二)、被动设计前置(系统三)与碳排放监管(系统四),形成了覆盖从前端设计到后期管理的完整闭环。
不同于一般技术开发者,何宏宇不仅是发明者,更是系统的应用推动者与行业标准倡导者。他曾主导的多个项目,如东森CBD商务广场、远洋新天地、沈北新区控详规整体规划等,已在不同程度上导入这些平台进行前瞻性测试与反馈优化。
跨越设计边界,走向建筑“操作系统”时代
“建筑行业过去靠手艺和经验,未来将更多依赖系统与算法。”他并不讳言,这是一个全行业都需面对的范式迁移。而他的目标,是让中鼎建筑不只是一个设计公司,更成为数字建筑技术平台的提供者。
目前,他正牵头组建“城市数字建筑实验室”,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推进四项系统的2.0版本更新,并探索其在海绵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低碳社区规划等领域的适配可能。
【责任编辑】徐怡然
2025年9月5日,成都市锦江区国资运营
企业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如何平衡主业稳定与
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WWEC世界教育者
缘起:一片荒芜中长出的信念四年前,这里仍
2025年9月11日,高端家清品牌AXE
在电商的繁荣背后,域名仿冒问题正成为网络
2025年9月17日,“中秋非遗承文脉・
9月10日,TikTokShop发布了一
5G时代,万物互联,智能手机等终端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