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非遗大师”王金虎:一“棒”通调身心健康,用心守护中医传承

栏目:行业   作者:王廖    发布时间:2025-09-28 15:02   阅读量:12176   会员投稿

敲打,是中医外治常见手法之一,其雏形可追溯至国家级医学典籍《医宗金鉴》所记载的“振梃”——“振”即振击,“梃”即木棒,通过木棒轻击特定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消散瘀滞。经过一代代中医人的承袭发展,“振梃疗法”已衍生出槌疗、拍打、振击等多种形态,至今依旧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与信赖。

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国家战略,发扬光大中医药、民族医药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借鉴文化传承人的智慧,汲取先进理念,针对中医药传承文化市场缺失规范性、实用性等情况,由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评审委员会2024年4月16日ISC标评〔2024〕1号文件批准,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大典》(以下简称《大典》)编审委员会,汇编中医药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来自中医世家的王金虎,凭借其独创的“王氏同心棒通调术”以及在中医药文化方面的传承贡献,最终通过《大典》编委会的严格审核,荣获“非遗大师”称号。

王金虎荣获“非遗大师”称号

祖训为根:木棒承载中医智慧

王金虎出生于山东德州的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祖母学习医术。祖母擅长传统敲打疗法,在“噼噼啪啪”的敲击声中为患者缓解疼痛、疏通筋骨、调理气血。她手中那根经过几代人之手的桃木棒,以及“敬佑生命,以善为念”八字祖训,深刻烙印在了王金虎的童年记忆中。

祖母的严格教导,让王金虎习得一手精妙的祖传敲打调理术,而深厚的家学底蕴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为了增长见闻、精进医术,成年后他开始遍访名医潜心求学,探索中医之道,每日沉浸于典籍经方和传统技法中不可自拔。

在研读《医宗金鉴》时,王金虎发现书中记载的“振挺疗法”竟与祖母手法不谋而合;而现代医学的“机械波振动原理”更为传统技艺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改进方向。

多年的积累,让王金虎深刻地领悟到“器以载道”的真谛:“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要与时俱进,让古老智慧更加适应现代需求。”

王金虎分享“王氏同心棒通调术”

守正创新:“同心通调”横空出世

为了提升家传敲打术的调理效果,王金虎集百家之所长,在家传技法的基础上融合《黄帝内经》“肌肉若一”理念和《医宗金鉴》“振梃疗法”,不断调整敲击的角度和力度。与此同时,他借鉴了现代机械波振动原理,以“黄金频率”振动解锁粘连筋膜,在不伤及肌理的前提下同样达到疏通经络气血的目的。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否趁手,对调理效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为此,王金虎对敲击棒的器型、材质都进行了改良。他摒弃了传统桃木棒,选择触感温润、振动传导效果更好的砭石为材料,在形制上优化握持感与发力角度,打造出了更符合人体工学的“王氏同心棒”。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王金虎的“王氏同心棒通调术”终于成功了!不仅改良后的“同心棒”获得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认证,很多患者在经过调理后,都反馈“比之前传统按摩更舒服”,效果更快、更好、更安全。

破壁传承:让中医走进日常生活

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融合等问题。面对挑战,王金虎结合多年所学,总结出了一套“生活化中医”理念:“中医不是玄学,不只要教人治病,更要向大众传递‘治未病’的健康思维。”

“只有让百姓觉得中医‘有用、好用’,中医药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王金虎率先提出“人生三通之道”——思想通、肠道通、经络通,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诠释中医养生核心,并针对上班族久坐、宝妈疲惫压力大等现代亚健康问题,设计出对普通人来说易懂、易学的保健技法,实现非遗传承与现代健康需求的完美结合。

王金虎(左一)与马里驻华大使馆外交官合影

从传承祖训到创新实践,王金虎用一副同心棒和一颗赤诚之心,书写着当代中医人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他的事业重心逐渐转向了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积极推动疗法标准化培训助力就业,倡导“节医减药”的观念减轻医疗负担,以期实现“利人、利民、利国”的崇高使命。

如今,作为吉林省自然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广州佑善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及马里驻华大使馆特邀保健中医,王金虎始终以“心中有善,手中有棒,行中有爱”为准则。他将古老的经筋调理术从家庭小院带到专业机构,从国内社区推向国际舞台,用“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守护健康,让中医智慧跨越国界,走进千千万万百姓的日常生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