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王展华获聘中港科技创新协会顾问委员会行业顾问:以创新驱动风控未来

栏目:行业   作者:唐昧    发布时间:2025-10-14 14:17   阅读量:11382   会员投稿

记者:陆清言

“我们讨论的不只是理论,而是要让这些模型真正跑进企业的生产系统里。”王展华在一次协会闭门研讨会上这样总结,她的语气不急不缓,却足以让在场的专家们重新思考刚刚结束的讨论。自 2023 年 10 月 11 日获聘成为中港科技创新协会顾问委员会行业顾问以来,这样精准、务实又带着前瞻性的判断,几乎贯穿了她参与的所有活动。两年时间,她将协会的研究议题、项目实践和行业推广紧密联动起来,让“科技+风控”从一个倡议,逐渐成为企业和机构能够真正依赖的能力。

回顾过去两年,王展华首先着力于梳理行业在跨境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主要短板。她牵头完成了协会关于区块链尽调溯源系统的应用研究,把“信息透明”和“不可篡改”从概念落到具体字段标准和数据接口方案上;她推动多策略投资组合动态风险对冲引擎成为协会重点推广成果,让复杂多变的市场波动有了可以量化、动态调整的应对机制。她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只有把技术嵌入决策流程,才能降低整个行业的风险成本。”这一理念逐渐被行业接纳,并形成了协会研究和活动的重要指导方针。

2024 年 10 月 20 日,她将这些理念全面带到香港中环科技金融中心举办的“中港科技与金融风控融合发展峰会”。作为活动的主要策划和执行负责人,她亲自搭建议题框架,把趋势分析、学术研讨和企业实战演示结合在一起,让大会不再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为企业提供可落地的路径参考。峰会吸引了两百余名来自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监管部门、研究机构的代表,讨论涉及区块链溯源、AI 风控、ESG 风险指标设计、策略执行协同等多个前沿议题。王展华主持的圆桌环节成为当天最受关注的讨论,她提出“以数据为纽带、以科技为驱动”的跨境风控模式,并追问每个方案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从数据获取成本到执行延迟容忍度,细致到每一个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她特别安排了“案例实战演示”环节,让企业用真实业务场景展示他们部署的风控系统和对冲策略,而不是仅停留在概念或 PPT 汇报。她现场点评时指出某金融科技企业在风险预警指标设计上的不足,建议引入跨行业数据集校准模型偏差,并补充供应链二、三级节点数据以提升预测的准确度。她的建议引发会场热烈讨论,几位专家当场补充优化思路,这些意见最终被写入峰会成果草案,为行业提供可操作的改进方案。

在闭幕式上,中港科技创新协会顾问委员会向王展华颁发“年度科技金融风控融合卓越贡献奖”,表彰她在议题设计、资源整合、成果落地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协会秘书长在颁奖致辞中评价:“她不仅为峰会带来了高质量的内容,更以务实行动帮助行业走出实验室,走向真实市场。”现场嘉宾起立鼓掌,许多参会代表表示,这一奖项当之无愧。

峰会结束后,王展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推动成果落地。她组织团队撰写《科技金融风控融合白皮书》,将峰会上的讨论与建议系统整理,并提出“模型联测计划”和“数据口径统一试点”两大行动方案,邀请企业、学术机构共同参与。她的目标不仅是让风控工具更好用,还要让中小企业也能低成本接入,缩小风险管理的能力差距。她在接受采访时说:“风控是整个产业链的公共品,不能成为少数大机构的专利。”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王展华推动的研究成果已经超越企业内部治理,对社会和国家的金融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区块链溯源系统提高了投融资尽调的透明度,降低了欺诈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动态对冲引擎帮助企业在波动市场中保持稳定,为宏观经济减轻潜在系统性冲击;而将 ESG 因素嵌入风控模型,则推动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兼顾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双碳”战略和全球绿色金融趋势。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王展华的加入让顾问委员会从“研究型组织”转变为“行动型智库”。她不仅提供研究结论,还推动解决方案的试点和推广。一位来自风险管理学会的学者评价:“她的价值在于让政策研究和企业实践之间不再有‘最后一公里’的鸿沟。”这种从战略、技术到执行的闭环思维,让中港科技创新协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也让两地科技金融合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路线图。

今天发布的这篇获聘报道,既是对她过去两年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期许。协会方面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以她为核心,策划更多面向行业痛点的专题活动,推动更多研究成果进入企业实操流程,并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把大湾区打造成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的重要高地。

正如王展华在报道发布会上所说:“风控不是创新的阻力,而是创新的保护伞。只有在可控风险的环境里,创新才能真正长期、健康地发展。”她的这句话,不仅是她个人的职业信念,也折射出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