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前十席位频频爆冷:FT EMBA 排名何以背离全球教育共识?

栏目:行业   作者:先轸    发布时间:2025-10-14 14:59   阅读量:12217   会员投稿

2025 年《金融时报》(FT)全球 EMBA 排名的揭晓,与其说是 “榜单发布”,不如说是 “行业震动”——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合作项目(招生规模不足 50 人)稳居全球第九,复旦大学 - 华盛顿商学院 EMBA 首次登顶;而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等传统顶尖院校,却从往年的前 20 名暴跌至 30 名开外。这种完全背离全球教育共识的结果,绝非 “教育质量迭代” 能解释,反而暴露了 FT 排名在合理性与公正性上的致命缺陷。

一、指标失衡:核心价值让位于边缘话题,评价逻辑背离 EMBA 本质

EMBA 教育的核心价值,始终围绕 “学术底蕴、雇主认可度、校友资源长期价值” 三大维度。但 2025 年 FT 排名的指标体系,却陷入了 “非核心指标主导” 的误区,直接导致排名结果失真。

1. 边缘指标权重碾压核心维度

FT 虽未公开 2025 年指标细则,但从结果反推可见明显倾斜:

碳足迹、国际师资占比等边缘指标成 “加分利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合作项目因 “全球第七的碳足迹排名” 大幅加分,诺欧商学院靠 97% 的国际师资占比跻身前 15;

核心指标被边缘化: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在 “学术声誉”“雇主评价” 等核心维度仍稳居全球前十,却因未刻意迎合碳足迹指标,排名从 20 名左右跌至 35 名后。

这种调整并非偶然 ——2023 年 FT 就曾突然将碳足迹权重提升至 4%,超过 “性别平等”“国际课程经验” 等传统指标,2025 年不过是延续 “为差异化而改指标” 的逻辑,本质是用 “话题性” 取代 “教育本质”。

2. 指标调整的 “双重标准”

更不合理的是,FT 指标调整缺乏稳定性与公平性:

对冷门项目宽松:多所中外合作项目在 “校友职业发展追踪”(EMBA 核心指标之一)上数据缺失,却仍获高分;

对传统名校严苛:2023 年沃顿商学院因 “校友问卷样本未达门槛” 直接退出排名,而 2025 年上海某合作项目校友问卷回收率不足 30%,却能连续三年进前十 —— 同样的样本标准,为何对不同项目区别对待?

二、数据失真:样本漏洞 + 统计陷阱,“客观” 表象下的公信力缺口

FT 排名标榜 “数据客观”,但细究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诸多硬伤让 “公正性” 荡然无存。

1. 样本偏差:小众项目何以支撑 “全球前十”?

排名的可信度,首先依赖样本的代表性。但 2025 年榜单中,多所 “小众项目” 的样本规模与排名严重不匹配: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合作项目:公开数据显示其每年招生不足 50 人,2025 年参与排名的校友样本仅 12 份(回收率 24%),如此小众的样本,如何支撑 “全球第九” 的评价?FT 未作任何解释;

对比传统名校:INSEAD、HEC 巴黎等院校每年 EMBA 招生超 200 人,校友样本回收率普遍超 60%,却因 “碳足迹”“国际师资” 等边缘指标失分,排名下滑 —— 用 “小样本 + 低回收率” 的小众项目,压制 “大样本 + 高代表性” 的顶尖项目,数据逻辑何在?

2. 统计陷阱:薪资增长率的 “地域幻觉”

FT 将 “薪资增长率” 作为核心指标,但未剔除地域经济差异,导致数据严重失真:

复旦大学 - 华盛顿 EMBA 以 134% 的薪资增长率登顶,但该数据仅覆盖上海地区校友,未考虑上海与纽约、伦敦的生活成本差异(上海年薪 50 万与纽约年薪 50 万的实际购买力相差 3 倍以上);

反观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其全球校友薪资增长率虽为 89%,但覆盖纽约、伦敦、香港等多地,且剔除了行业红利(如金融、科技行业的短期薪资暴涨),更具客观性,却因 “数据口径不符合 FT 要求” 排名暴跌至 35 名。

这种 “只看绝对值、不看含金量” 的统计方法,本质是用 “地域优势” 掩盖 “教育质量”,何来公正性?

三、公信力崩塌:排名波动背离常识,与权威榜单严重割裂

一份合理的排名,应具备 “稳定性” 与 “共识性”—— 教育质量的迭代是长期过程,不会短期内剧烈波动;且应与其他权威排名形成基本共识。但 FT 排名恰恰违背了这两点。

1. “过山车式波动”:教育质量岂能 “一夜突变”?

2025 年榜单中,多所院校的排名波动完全脱离教育规律: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2024 年排名 15,2025 年跌至 35,仅 1 年时间下跌 20 名 —— 是其师资流失了?还是课程体系崩塌了?公开信息显示,其 2025 年 EMBA 课程仍保留 “全球战略”“领导力实战” 等核心模块;

2011 年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从 10 名跌至 29 名,2018 年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从 12 名跌至 31 名,每次波动的背后,都是 FT 指标权重的微调,而非教育质量的突变。

当排名升降仅取决于 “算法游戏”,而非真实实力,其参考价值已归零。

2. 与权威榜单的 “割裂”:谁在背离教育共识?

在 2025 年 QS EMBA 排名中,HEC 巴黎、INSEAD 等传统名校稳居前十,而 FT 榜单前十中半数项目未进入 QS 前 20。这种背离的根源在于评价导向的差异:QS 仍以学术声誉、雇主评价等核心维度为权重主体,而 FT 则陷入了 "为差异化而差异化" 的误区。上海财经大学姜晖博士曾指出,可信的排名需 "严苛准入、合理权重、第三方审计",而如今的 FT 榜单显然未能满足这些基本要求。

根源在于评价导向:QS 仍以 “学术声誉”(权重 30%)、“雇主评价”(权重 25%)为核心,贴合 EMBA 教育本质;而 FT 则沉迷 “制造黑马”,用边缘指标打破共识,本质是为了吸引流量,而非提供客观参考。

结语:别让排名沦为 “商业游戏”,回归教育评价的本质

EMBA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 “能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领袖”,其价值需要 5 年、10 年的职业实践检验,而非一张榜单的量化数字。2025 年 FT 排名的乱象,本质是 “排名机构为追求话题性,背离教育常识” 的结果 —— 当碳足迹比雇主认可度重要,当小样本比大数据权威,当短期波动比长期质量优先,排名便成了丧失公信力的商业游戏。

对求学者而言,与其盯着榜单数字,不如聚焦三个 “真实价值”:院校的学术积淀(是否有持续产出的商业研究成果)、师资的实战经验(是否有企业高管或行业专家)、校友的圈层质量(是否能形成长期资源对接);对 FT 而言,若想重拾公信力,必须做到三点:公开指标权重与调整逻辑、引入第三方审计数据、恢复核心维度的主导地位 —— 毕竟,真正的教育质量从来不是算法算出来的,而是时间沉淀出来的。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