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把“经验”变成“标准”,把“培训”做成“治理”——专访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育培训部副主任陈海燕

栏目:行业   作者:白乙丙    发布时间:2025-11-11 09:58   阅读量:14754   会员投稿

记者:顾行之

傍晚的科教楼里,教育培训部的例行复盘会正在进行。屏幕的数据看板滚动显示着合格率、差错率与患者安全指标的月度曲线,几处拐点被红框标注。会议还未结束,陈海燕已把下一轮带教的修订点写到卡片上——“把经验固化为标准,把标准转化为稳定产出”,她说,“这是培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 许多医院把培训等同于“多上几门课”。您履任教育培训部副主任后,为什么把切入点放在“治理”?

陈海燕: 培训不是附属活动,而是质量治理的一部分。我们先锚定目标——患者安全与流程一致性——再倒推课程与带教。换句话说,岗位的价值不在“开课数量”,而在把人、流程、数据放到一张因果图里,确保每一小时培训都能对应一项可量化改进。

采访室一时安静,只剩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把培训纳入治理链条,意味着组织需要新的协同方式,也意味着评价标准要从“感受”转向“证据”。这成为下一个问题的自然缘起。

记者: 您如何“按质控指标倒推课程设计”?能具体到操作层吗?

陈海燕: 先列出质控的关键指标,比如合格率、差错率、围术期相关安全指标等;再做能力—任务—课程的矩阵,把每个指标背后的关键行为拆解成胜任力条目。课程不是知识清单,而是指标工具:教学目标写“能做什么”,不是“学到了什么”。最终进入考核,回到看板看波动是否被“压平”。这条链路,如果任何一环无法落到数据,就要回到课程重做。

记者: 数据看板如何使用?不少机构有数据,但很难用好。

陈海燕: 我们做的是“趋势治理”。第一,分母管理,避免因业务量变化带来“假改善”;第二,周期一致,至少按自然月或带教周期稳定观察;第三,建立“异常点列表”,既记录问题,也记录被验证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样复盘才不是“说过就过”,而是“有据可查、可追可复”。

她把刚才卡片的关键词推到桌角:“异常点列表”“有效回填做法”。在她看来,数据是“记忆装置”,让组织不再依赖“谁记得”。

记者: 单一科室的经验很难覆盖全部场景,您如何推进跨科室共建师资与SOP?

陈海燕: 原则是“来自现场、服务现场”。我们按高频与高风险情景共建师资库,带教老师来自临床一线;把最佳实践写成SOP,并配套情景化清单与稽核点。流程需可审计、结果要可复盘——复盘不是追责,而是把教训变成下一次培训的内容。长期坚持后,优秀做法不再“只在某个科室”,而是能跨科室迁移。

从组织到方法,话题自然滑向证据。专访中,多位护理同行提到陈海燕“用研究给培训校准方向”,记者据此抛出追问。

记者: 培训如何与研究形成“双向校验”?

陈海燕: 我们在围术期场景做过系统研究:针对食管癌根治术后进入ICU的患者,比较“高质量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差异,结果显示并发症与不良事件更少,疼痛与焦虑抑郁评分更低,出院后多维生活质量更好。研究把“该做什么”说清楚,培训解决“如何稳定做”。另外,我们关于心外科术后谵妄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识别了年龄、糖尿病、术前抑郁、轻度认知障碍、颈动脉狭窄、NYHA Ⅲ—Ⅳ级、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长等风险因素,并提示LVEF具有保护意义。这些量化信息被嵌入带教要点:谁需要重点提醒,何时提醒,提醒什么,做到“对号入座”。

记者: 您一直强调“胜任力标准”。为什么它是关键?

陈海燕: 因为它是“桥”。一端连接研究与指南,另一端连接岗位与患者。没有标准,培训很容易沦为“讲心得”;有了标准,经验才能进入组织的“公共记忆库”。我们现在把人文照护、疼痛管理、营养与呼吸功能训练等要点写成可操作条目,评估表也用同一语言描述,带教、考核与复盘自然对齐。

采访来到教材的话题。很多读者好奇:教材在今天的培训体系里还有什么独特价值?

记者: 您主编和参编的教材如何服务临床培训?

陈海燕: 教材的价值在“结构化”。《外科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把高频情景的技术要点与风险点模块化;而在临床实践教学教程中参编的心理学相关章节,则把沟通与心理评估要素嵌入流程。教材不是摆在书架上,而是拿到科室里,作为带教任务单与评估表的“母模板”。

记者: 业内常评价您“把经验固化为标准,把标准转化为稳定产出”。您给这句话下一层更具体的定义?

陈海燕: 三步走。第一,把能复现的经验写成SOP和胜任力要求;第二,用数据看板验证与修订;第三,把被验证有效的改进回灌到教材、课程与稽核点里。如此循环,产出自然稳定。换句话说,是让组织形成一种“自动改进”的惯性。

但她也提醒,体系化不等于一味“加码”。“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内容都要‘标准化到极致’。对高风险环节要严格,对低风险但高频的小项,更重要的是让一线拥有‘及时复盘’的空间。标准化与敏捷改进,需要找到平衡。”

记者: 面向未来,护理教育与患者安全的下一阶段变量是什么?

陈海燕: 还是回到那三件事:胜任力的颗粒度、数据的可解释性、协同的组织度。颗粒度够细,培训内容才不漂;数据可解释,改进才有方向;协同有组织度,优秀做法才能跨科室迁移。只要这三点持续前进,质量改进就不会只依赖某几位“高手”,而会成为系统性的稳定产出。

采访结束前,她把红框标注的拐点又看了一眼:“培训的起点是课堂,终点在病床。”这句话像一个句号,也像下一轮复盘的开场白。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