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25)举办

栏目:行业   作者:秦开    发布时间:2025-11-13 11:22   阅读量:13846   会员投稿

      11月7日至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主办、管理世界杂志社支持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25)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主题,包括8场主旨报告、13场分论坛、7场圆桌讨论和5场工作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智慧。

      11月8日上午,论坛开幕式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出席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易靖韬主持开幕式及上半场主题报告。

      王易表示,加强具有高学理价值的案例研究,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案例研究及发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案例研究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话语,能够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企业的发展逻辑,正如案例论坛创办二十年来所坚持的使命——洞见企业、构建理论,案例研究是扎根中国大地的“解码器”,是推动理论创新的“转化器”,是传播中国智慧的“播种机”。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与管理世界杂志社、各兄弟院校及各位同仁携手并进,以案例研究为抓手,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贡献力量。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杰出教授Dennis A. Gioia作题为“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主题报告。他通过“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逻辑,系统阐释了质性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基础,并明确了质性研究的首要目标是“为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提供一个‘合理且有说服力的解释’”。在报告中,他重点演示了如何将质性研究的系统化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如何生成清晰的数据结构,并详细展示了从一阶概念到二阶主题、再到聚合维度的理论构建过程。此外,他还针对质性研究方法论的一些常见评论进行了探讨和回应,为质性研究学者提供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严谨路径。

      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梁仰椿作题为“做好案例研究 推动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题报告。他从现代管理学的核心思想入手,剖析了案例研究的雏形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案例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范式,梳理了《管理世界》近年来在案例研究中作出的探索,并分享了对如何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认识。他表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时代赋予管理学界的重任,而学术期刊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平台引领角色。《管理世界》创刊以来始终积极倡导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未来,《管理世界》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界同仁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共同为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厦门高新人才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舸作题为“高质量开放下的创新容错机制和市场化基因”的主题报告。他表示,高水平对外开放下国有企业释放创新活力的核心驱动力源于“关键人才、容错机制、市场化基因”三者的深度协同。他以厦门城市发展及市属国有企业的变迁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开放与发展的共生关系。此外,他聚焦“创新容错机制”,通过中红医疗从艰难起步走向成功上市的案例,深入剖析了“创新容错机制”如何赋能企业迈向“第二曲线”,实现创新突破,并以2006年厦门国资整合实践为样本,揭示了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举措对激活企业“市场化基因”、提升运营效能的实际价值。

      在下半场主题报告环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戎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赵晶、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分别作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泽林主持。

      戎珂作题为“案例研究的探索:商业生态的建构与实践赋能”的主题报告。他结合华为、美团等案例,以系统化的原创“6c理论”,揭示了商业生态的理论建构过程与实践落地,并探讨了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商业生态理论的拓展研究方向,包括平台生态、数据生态与AI生态,以及相关生态建设如何反哺企业战略与创新实践,如何与国家政策形成良性互动与协同等。他表示,案例研究者应成为领域开拓的专家与先锋,以饱满的学术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积极投身新兴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大局。

      赵晶作题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案例研究的启示”的主题报告。她结合自身关于“融通创新”的系列企业案例研究成果,揭示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中的痛点和瓶颈,提出融通创新的路径和方案,为中国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和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借鉴和指导。她表示,案例研究工作者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从历史情境中把握研究窗口,助力国家和社会发展。

      王永贵作题为“工商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方法论”的主题报告。他从为何构建、构建的原则和范式、如何构建、总结与展望四个方面,清晰地分析了构建工商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与方法,提出“扎根中国实践,拓展全球视野,定义未来范式”的重要原则,并从“问题导向、范式创新、知识集成、生态系统”四个模块深度分析知识体系建设的维度、核心和路径。他表示,构建工商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共同驱动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的构建,形成“本土化-体系化-国际化”三位一体的中国工商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11月9日上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教授Carmen Leong、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祝继高分别作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瑾主持。

      Carmen Leong作题为“Dancing with Data”的主题报告。她创新性地运用舞蹈隐喻,将定性研究过程系统性地解构为四个环节:研究者通过情感共鸣、好奇心与反思来捕捉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编码等方法与数据进行深度互动,找到数据和资料中的规律;将研究问题与已有文献和理论连接;研究者内心反思,化解自我怀疑,完成从数据解读到理论呈现的跨越。她通过这一完整的框架,并结合淘宝的案例,生动展现了案例研究者如何在好奇心与方法严谨性之间保持平衡,最终实现与研究的不确定性共舞。

      祝继高作题为“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应用”的主题报告。他通过回顾会计与财务领域顶尖期刊上刊登的案例研究论文,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主题、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并进一步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核心问题展开,重点讲解了如何在会计与财务管理研究中有效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分享了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的具体策略,并结合其团队发表的研究成果,详细探讨了写作思路和具体方法应用,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了在会计与财务管理情境下开展高质量案例研究的宝贵经验与实操方法。

      本届论坛共设立13场分论坛与7场圆桌讨论,内容涵盖战略管理、创新与创业、国际商务、产业经济、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公司治理、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与会学者围绕各自研究成果展开深入探讨。为提高学习交流效果,分论坛采用“论文汇报+专家点评+学者互动”的形式,有效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充分碰撞,为案例研究学术交流搭建了高效的平台。

      延续往届传统,本届论坛于正式议程前一天举办了论文工作坊,邀请案例研究领域的专家对部分投稿论文进行深度点评。工作坊设5场平行分会场,10位案例研究专家学者对35篇论文进行了深度点评,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理论构建等方面展开针对性探讨,助力学者提升研究质量。

      本届论坛共收到249篇稿件,最终收入论文集137篇,其中分论坛报告51篇,圆桌讨论86篇。在此基础上,经论坛程序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和匿名外审两轮评审以及两轮进一步的评审,共评选出最佳论文8篇。此外,还评选出3位最佳审稿人。

      11月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泽林在大会上宣布了本届论坛论文的评审流程、最佳论文和最佳审稿人的评选结果,论坛现场举行最佳论文、最佳审稿人颁奖仪式。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创办于2007年,历经十八年的发展,已建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国内公认水平最高的工商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平台。论坛以案例研究为依托,以“洞见企业、构建理论”为使命,深度发掘本土企业管理的优秀实践、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理论。

      未来,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将继续为广大学者搭建高质量的交流合作平台、提供讲好中国故事的舞台,鼓励质性研究学者们发挥工匠精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努力讲深、讲透、讲准、讲好中国精彩故事,作出具有高理论价值的案例研究,共同书写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