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苗药领军者姜伟:绝地反击,带领贵州百灵走向世界舞台

栏目:行业   作者:白起    发布时间:2025-09-19 10:54   阅读量:19042   会员投稿

贵州安顺28年前一家濒临倒闭的小药厂,被他打造成市值5百亿元的"苗药第一股";如今面对私募投资资金(“PE”)的跨行业管理困境和资本乱象,这位苗药巨头誓言将继续掌舵,让民族医药造福人民,走向世界。

2015年5月,贵州百灵股价冲破112.97元/股,市值达到531亿元的历史巅峰。姜伟,这位从医院药剂师成长起来的中药(民族药)科学家,成功转身的企业家,登顶贵州首富宝座。

市值,不仅仅是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的高度认可,更意味着企业与资本市场成功对接。在那几年,在姜伟看来,百灵与资本市场间不再有阻隔,插上资本的翅膀,百灵注定会飞得更高,而且资本虽有逐利,但可控和可靠,绝非“站在门口的野蛮人”。

谁也没有想到,数年之后,这位苗药领军者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危机,还有来自大投资者的跨行业管理团队带来的理念冲突、资本霸凌的压力和产业阵地的争夺。

2025年8月,华创证券一纸诉状将姜伟告上法庭,要求偿还14亿元纾困资金及相应费用、违约金和罚款等。消息传出,资本市场一片哗然。

01 绝境逢生,小药厂变身上市公司

故事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1982年,姜伟从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贵州省云马飞机制造厂医院工作。仅仅一年后,这位年轻人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下海经商。

"那时候只有一个念头:让苗药走出贵州,走向世界。"姜伟后来回忆道。

1996年,机会来了。连续亏损6年的安顺制药厂寻求改制,姜伟果断出手,与合作伙伴以821.6万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濒临倒闭的地方小药厂。

改制第一年,药厂就实现产值翻番、利税突破百万元。从此,一家默默无闻的地方小厂开始了向全国苗药龙头的蜕变之旅。

2010年6月,贵州百灵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苗药第一股"。彼时,公司已拥有107个药品批准文号,员工总数近2000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02 巅峰时刻,苗药巨头遭遇行业寒冬

上市后的贵州百灵一路高歌猛进。

到2018年,公司员工总数增长至5588人,拥有167个"国药准字"批准文号药品,17个独家苗药文号,占全国苗药文号的11%,位居全国第一。

公司主导产品银丹心脑通软胶囊2018年实现单品销售收入6.88亿元,维C银翘片市场份额达48.40%,咳速停糖浆/胶囊市场占有率稳定在5%以上。

“心无旁骛攻主业”是姜伟经营之道的铁律,因此他一直没有涉足于房地产或者别的在他看来是投机行业的项目。甚至为了给全体员工和市场信心,在公司市值500多亿元的时候,姜伟业未减持套现。

但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的法定要求。为不给上市公司增加投资风险,姜伟他们对那些支持地方旅游经济、扶贫项目和助农项目所需资金,均来源于其所持股票质押贷款,尽管他们明知这些项目甚至没有经济效益。此类投资总额近20亿元。正是这些投资,为其日后现金流困难,埋下伏笔。

然而,随着国家医药政策调整和资本市场波动,医药行业整体面临挑战。2017年后,受宏观经济因素和资本市场系统性下跌影响,贵州百灵股价一路走低。

但在此时,贵州百灵并无内伤,尽管利润水平大幅度下降,可每年仍有不低于亿元的归属于母公司的纯利润;但姜伟及其一致行动人却迎来了压力巨大的债务。

由于给姜伟融资利息、罚息计算方式等过于金融化,姜伟为完成上述项目总投资资金不足20亿元人民币,但利息截至2018年底却也将近了20亿元。那时,姜伟及其一致行动人如同其他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一样,都急需“纾困”。

到2018年底,公司股价跌至8.75元,市值缩水至约120亿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姜伟做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决定。

03 理念冲突,跨行业管理团队遭遇制药行业特殊性

2019年,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华创证券通过资产管理计划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向姜伟等提供资金14亿元,作为对价华创获得了贵州百灵11.54%股权,合计1.61亿股。

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华创证券承诺不谋求对贵州百灵的控制权,也不会支持第三人谋求;但在签约后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华创陶永泽董事长就向姜伟提出派驻了一支管理团队即“帮扶工作组”进入贵州百灵。

2021年1月,派遣“帮扶工作组”计划终于成行。陶永泽派出了21人的工作组,贵州百灵的常务副总(兼主管财务)、财务总监和结算中心主任等,依照“程序”变更为陶永泽指定的人。

至此,陶永泽团队的人开始实质介入贵州百灵的管理工作,不只是财务,对于项目或者销售上的事情,他们也深入其中。甚至贵州百灵公章仍由陶永泽指定的人掌管,此人也不在华创供职。

分歧从一开始就出现了。

华创团队来自金融行业,习惯用资本运作的思维来经营企业。他们提出要大幅削减研发投入,特别是对糖宁通络这样需要长期投入的创新药项目。

"一个中药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十年时间,投入数亿元,这种投入产出比太低了。"华创团队的一名成员在董事会上表示,"我们应该把资金投向见效更快的领域。"

销售策略也成为争论的焦点。华创团队建议砍掉传统的医院销售渠道,转向全渠道营销模式,重点发展线上销售。他们无法理解医药行业特有的"医药代表-医院-医生"关系网络的重要性。

"制药行业不是快消品,医生和患者对药品的信任需要长期建立。"姜伟多次解释,"我们的苗药更需要专业的学术推广和医生教育。"

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质量管理方面。华创团队认为公司的GMP管理标准过于严格,建议降低标准以节约成本。他们甚至提出将部分生产线外包给成本更低的代工厂。

"药品质量是生命线,绝对不能妥协!"姜伟在一次激烈争论后坚决表示,"我们苗药的炮制工艺和质量管理标准是经过几十年摸索建立的,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管理理念上的分歧导致公司战略摇摆不定,内部管理效率下降,最终影响了经营业绩。2019年至2021年间,贵州百灵的研发投入下降了30%,市场份额也开始下滑。

“似乎华创工作组的背景比较复杂,具体我们还需要了解,”姜伟在总结与华创或者说陶永泽团队几年合作时说。其实资本本无善恶,但只要运用资本的人其实是从个人私利出发,资本就会不良。

04 债务危机,苗药巨头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管理分歧的加剧,公司业绩开始下滑。到2022年,贵州百灵的净利润较2018年峰值下降了35%,现金流紧张。

雪上加霜的是,华创证券提供的纾困计划分别于2022年7月、2024年3月到期,股票质押于2024年8月到期。所谓纾困计划到期,是指在约定5年期限内,华创务必将1.61亿股贵州百灵的股票全部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华创可借此收回14亿元的纾困资金,并有一定的收益。但华创却一股股票都没有卖,尽管期间华创可以获利不止30%。

原本华创这一点上已经构成违约,原本一切后果均由其自己承担;但华创却置协议约定于不顾,放着二级市场30%的高利不要,径直向姜伟及其一致行动人要8.5%和所谓罚息。

殊不知,自2019年以来,华创一直在作为股东领取分红,金额近4000万元。

对于华创的无理要求,姜伟及其一致行动人断然不会接受。2025年7月23日就提出更换公司董事会。无果。2025年8月,华创证券向贵阳的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姜伟等偿还纾困计划本金14亿元并支付相关费用。

消息传出后,资本市场反应强烈。投资者们纷纷质疑:这家苗药龙头企业能否渡过此次危机?姜伟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可见,华创或者陶永泽团队的纾困,似乎让姜伟再次陷入困局。

05 依旧稳掌舵盘,三管齐下布局全球市场

面对危机,姜伟坚信实业不会让位于不良资本,所以他没有也不会退缩。在公司董事会支持下,姜伟定不会辜负党、政府和近7,000名的员工的重托,全面执掌公司管理权,并制定了详细的突围计划。

"这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挑战。"姜伟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我们有着坚实的基本面和明确的战略规划,完全有能力渡过难关,实现更大的发展。"

第一板斧是加速创新药研发和国际化注册。姜伟将亲自挂帅,成立国际化专项工作组,加快推进糖宁通络片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华创团队当年差点砍掉这个项目,现在看来这是最明智的投资。"姜伟指着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说,"糖宁通络片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拳头产品,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全国首个豁免Ⅰ、Ⅱ期临床试验的中药1.1类新药。我们将力争在3年内完成FDA申报工作。"

第二板斧是优化资产结构和融资渠道。贵州百灵将出售部分非核心资产,包括位于安顺市的商业地产和一家子公司股权,预计可回笼资金8-10亿元。

同时,公司已经启动与多家战略投资者的谈判,计划引入具有医药行业背景的战略股东。"我们正在与几家国际医药巨头深入洽谈,他们不仅看好我们的苗药资源,也对糖宁通络片的国际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姜伟透露。

第三板斧是重建销售渠道和质量管理体系,引入AI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姜伟亲自拜访了全国各大区的销售代表和重点医院,修复被华创团队忽视的客户关系。

"药品销售不只是交易,更是信任。"姜伟说,"我们要重建医生和患者对百灵品牌的信心。"

06 走向世界,苗药国际化迎来新机遇

尽管面临短期挑战,但姜伟对苗药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姜伟表示,"特别是我们的苗药,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贵州百灵已经开始布局国际市场。公司计划首先进军东南亚和俄罗斯市场,这些地区有着使用传统草药的习惯和文化基础。

"我们已经在俄罗斯完成了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的注册工作,预计明年就可以正式销售。"姜伟透露,"同时,我们也在与欧盟国家的合作伙伴洽谈,推进产品在欧盟的注册工作。"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贵州百灵还计划在瑞士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主要开展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和国际化标准制定。

07 责任担当,民营企业不忘社会责任

尽管自身面临挑战,但姜伟强调贵州百灵不会忘记社会责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在困难时期我们更要回报社会。"姜伟说。公司目前在职员工近7000人,其中半数以上来自农村。

上市以来,公司年均纳税超4亿元,累计纳税近70亿元,位居安顺市民企纳税之首。在公益慈善方面,公司已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超5000万元。

2023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时,公司通过甘肃省红十字会向灾区捐赠价值100万元药品。2025年1月,西藏日喀则地震时,公司又捐赠了价值52万元的药品和物资。

"这些公益行动不会因为公司面临暂时困难而停止。"姜伟坚定地表示,"我们将继续履行企业公民的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姜伟站在贵州百灵总部大楼的办公室里,凝视着窗外繁忙的生产园区。经过这次管理风波,他更加坚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重要性。

"这次经历让我们付出了代价,也让我们学到了宝贵的一课。"他转身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贵州百灵不仅属于股东,更属于整个民族医药产业。我们有责任让它继续成长,让苗药真正走向世界。"

随着新的战略投资者引入和管理团队重组,贵州百灵正逐步走出阴霾。姜伟表示,公司将在未来三年内重点推进国际化战略,让苗药这一民族瑰宝真正走向世界舞台。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