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人物专访 | 对话李捷:以建筑回应时代,在设计、教学与管理中坚守初心

栏目:行业   作者:公孙衍    发布时间:2025-07-24 17:10   阅读量:14402   会员投稿

文:李肃肃

在建筑日益成为城市精神与文化认同重要载体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需要那些能够穿越形式表象、深入社会肌理的设计者。他们不仅用空间回应时代,更用思想影响行业。在中国西南,一位兼具实践力与学术深度的建筑师——李捷,正在用他的作品与思考,讲述属于当代建筑师的责任与追求。他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云南拓宇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同时也担任云南艺术学院的建筑系讲师。他在多个重大公共项目的创作与实践中始终强调建筑的公共性、在地性与生态性;而在教学与研究领域,他则致力于探讨建筑与文化、环境、社会之间的多重关系。

本次专访,我们走近李捷,试图从他的职业轨迹与价值理念中,探寻一个建筑师如何在中国城市化与行业变革的浪潮中坚守初心,延展边界。

(图为李捷)

作者:李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您在建筑设计领域深耕多年,像“南沙体育馆”与“海心沙地下空间及公园工程”这样的代表作,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两个项目的设计理念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呢?

李捷:当然可以。“南沙体育馆”是一个面向大众健身和赛事功能的综合性场馆。我们在设计中强调自然通风、引光入室和节能材料的使用,通过未来感的外形设计凸显南沙蕉门水道入海口的地标属性;空间结构采用大跨度体系,但不过分炫技,核心是服务于场馆的开放性与公共属性。该项目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这也验证了设计与环境融合的可行性。

“海心沙地下空间及公园工程”则是更为复杂的系统整合实践。项目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的景观标志点,同时也是珠江航道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涉及地上景观与地下多层功能空间的协调。在地上亚运开幕会场的设计中我们坚持将建筑体量化作城市雕塑,消隐于二沙岛的绿洲之中;而地下轨道与综合服务空间,通过引光、引绿等方式,让人在地下空间也能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这个设计背后其实是对“人本空间”的深度关注,最终项目获得了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作者:这两个项目确实展示了建筑与城市、环境的深度互动。从您设计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您非常重视空间的社会价值与公共属性。那么,在您的教学实践中,是否也将这些理念传递给了学生?

李捷:是的,我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激发思考。作为云南艺术学院的讲师,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批判性空间思维”。我会引导学生不仅要画出“漂亮的图纸”,更要理解建筑为何而建、为谁而建。我经常带他们做田野调查,比如去边远城镇、传统村落,甚至夜市、集市,去观察人的行为轨迹、空间使用方式。这些看似“非建筑”的内容,其实才是理解建筑最核心的起点。在论文写作上,我也鼓励学生从城市边缘、生态困境或民族文化出发,尝试用建筑的语言去回应社会议题。教学和研究让我始终保持对行业的敏感与反思。

作者:非常认同您所说的“建筑从田野中来”,其实也是回应我们时代的文化根基。那在您带领公司进行项目管理与团队建设时,是否也贯彻这种“深度参与式”的方法?

李捷:确实如此。在云南拓宇,我们推动“多维协作”而非传统的“流水线分工”。一个项目从前期到落地,都会设立“设计回顾节点”——中期不是简单推进进度,而是要回顾设计逻辑是否偏离初心。同时会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设计师交叉配合,不拘泥于岗位界限,以此激发创意,避免盲点。

作者:从设计到管理,再到教学与研究,您几乎涵盖了建筑生态的完整链条。那您怎么看待这个职业的未来趋势?未来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李捷:我认为未来的建筑师不能只“会画图”,而要能“讲逻辑”。也就是说,必须具备系统思维、跨界整合能力与文化敏感度。数字技术一定会继续发展,比如BIM、GIS、AI辅助设计都已广泛应用,但它们只是工具,关键还是人的思维方式。建筑师的真正价值,是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空间解法。在政策驱动下,比如“双碳”目标、城市韧性规划、乡村振兴等战略都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但前提是你要能听懂社会的“非语言”需求。我鼓励年轻建筑师要多读社会学、经济学,也多接触实际工程、生态环保等领域,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建筑师不可或缺的知识模块。

作者:感谢李捷先生与我们分享了如此丰富而深刻的见解。您的经历与思考,不仅展现了一个建筑师的专业高度,也呈现了建筑与社会共生发展的深层逻辑。

随着采访接近尾声,我们愈发感受到李捷所展现的,不仅是一位建筑师的职业精神,更是一种现实主义下的理性与温度。他的工作没有浮夸风格,却始终扎根于社会真实需求,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以一砖一瓦建构值得信赖的空间秩序。他的故事,或许只是中国建筑师群像中的一个缩影,但他所代表的信念与深情,足以照见一个行业的希望与方向。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