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专访】从地产操盘到绿电实践:陈帅的“跨界增效”之道

栏目:行业   作者:李信    发布时间:2025-11-21 09:47   阅读量:8693   会员投稿

记者:苏亦衡

在承德县石灰窑镇,入冬的风钻过山坳,5.94兆瓦的分布式光伏方阵像鱼鳞般铺展。拍照间隙,陈帅抬手比划阵列排布与逆变器的距离,“这片地形碎、结构杂,但如果把投资、施工与并网节奏拆成‘三段式’,风险就能被锁在可控区间。”他说。眼前这座位于野猪河村的电站,是他近年统筹推进的代表性项目之一,也是他讲述新能源方法论的开场白。

他来自传统行业的“硬管理”底色。2011年起在思源兴业做营销,迅速成长为主管,带队拿下“最佳优秀团队奖”;2013年创业创办房地产经纪机构,年度销售额突破108亿元,先后获得行业多项机构荣誉。这些数字背后,是流程纪律、组织激励与区域化资源配置的系统打磨。如今,当他把这些经验移植到新能源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上,管理的可迁移性开始显形。

“有人问,跨界有没有‘水土不服’?”我把问题抛给他。他把目光投向组件间的通道,“行业不同,但‘确定性工程’的逻辑相通:一是把非标环节标准化,二是把外部不确定转化为内部冗余。”所谓“非标标准化”,在他看来,就是把选址测算、EPC招标、并网报批逐项拆解出时间窗与责任边界,确保每一步都可追溯、可复盘。

然而,项目能力只是入场券。真正让他决定“all in”的,是能源结构的时代拐点。陈帅认为,中国与全球的双碳约束叠加产业补贴,使光伏与储能成为资本与产业要素重新耦合的主战场;对具有跨项目、跨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而言,这是一次“组织与技术的双升级周期”。他用“现金流的波动”和“并网的刚性”来概括当下的两条主线:前者要求企业具备跨周期财务节律,后者倒逼企业提升与电网侧的协同能力。

“那你的抓手是什么?”我追问。他举出三个字:节、合、算。“节”是节奏——用节点清单把资本、设备、施工与并网排成一条‘节拍线’;“合”是协同——政府报批、电网并网、乡镇沟通、施工队伍四端并走;“算”则是算清楚度电成本(LCOE)与资金占用。“你把这三件事做扎实了,风吹日晒也不过是变量之一。”他笑说。

与很多只做单一环节的创业者不同,陈帅搭建的是“研—制—投—运”一体化链条:以公司为牵引,参与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与项目投资运维,并在河北万泽北山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总经理,统筹落实光伏项目的开发与并网。这样的组织构型,让他能在产业链关键节点上做“减摩”:技术不再孤立,投资不再盲投,施工与运维则借由统一的成本模型与质量标准实现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单纯以“装机规模论英雄”。谈到野猪河村项目,他更愿意讨论“单位千瓦的治理复杂度”:地形破碎度、通行条件、极端天气对吊装的影响、居民屋顶权属协调、以及并网窗口的时间敏感性。“如果一味追求规模,忽略治理复杂度,项目表面光鲜,内里可能是裂纹。”他把“裂纹”比作潜伏在周期中的风险敷料,必须在前期就处理干净。

“如果把你在新能源的竞争力压缩成一句话?”面对这个“短问”,他想了几秒:“在不确定的周期里,做确定的工程。”他进一步解释:其一是总经理的统筹力——把多部门、跨单位的人力与物料统一进度;其二是项目全流程经验——从立项、EPC、施工到并网的一体化落地;其三是跨行业方法的迁移——用地产时期形成的流程化能力,去提升新能源项目的交付可靠性与组织效率。

谈及组织外延,他还受聘担任中港科技创新协会顾问委员会行业顾问,围绕《中港科技新能源碳减排效益评估系统协同研发计划》提供专业支持。相较于项目执行,这类工作更强调“把复杂问题说清楚”——在政策、模型与企业实践之间搭桥,把碳减排的“账”算得透明、可验证、可复用。“如果评估系统能被更多中小项目采用,碳减排不再是‘高门槛’,而是‘明白账’。”

但他也直言行业的“暗潮”。其一,部分地区并网窗口趋紧,项目排队现象加剧;其二,上游价格波动仍在,现金流管理需要更稳的“缓冲带”;其三,人才结构断层明显,既懂技术又懂组织的新型管理者稀缺。“这不是悲观,而是提醒我们别陷入‘指标主义’。发电小时数好看,不代表项目治理是真正健康的。”他把“健康”拆解为三个维度:技术可靠、财务稳健、社区共赢。

从个人路径看,陈帅早年的团队管理与市场开拓,为他在新能源赛道的组织统筹奠定了基础。他回忆,最难不是“懂技术”,而是“懂协作”:懂得和电网沟通,懂得与乡镇、村委达成“互惠安排”,懂得把施工队伍的节拍与设备到货的节拍对齐。“每一个协作点都像一颗铆钉,不紧就会松、不稳就会抖。”这种“铆钉式”的治理隐喻,折射出他对项目微观机制的敏感。

我把最后一个问题交给他:“在你看来,新能源下一阶段的变量是什么?”他给出三点判断:第一,度电成本继续下探,但差距将更多来自治理与融资成本;第二,储能将从“外挂选项”变成“系统原生”,与配网改造形成耦合;第三,区域性的产业政策会重塑项目的空间布局,县域级别的公共资源协调能力将成为关键。“所以,谁能把‘工程—金融—政策’三条线拧成一股绳,谁就能在下半场赢得更稳。”

采访临近结束,山影拉长,逆变器的散热风声渐小。陈帅把安全帽别在臂弯,沿着组件间的通道缓步而行。“新能源不是快消品,它需要对时间保持敬畏。”他说。或许,这也是他从地产周期走向绿电周期的真正共通点:尊重周期、敬畏工程、善待变量——在不确定中,持续把确定的事做深做透。

ad